??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歲月,我國一批新聞工作者活躍在抗戰一線,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攝影記者將手中的相機當作武器,以拍攝的新聞圖片作為載體,在民族危亡之際為救亡圖存而呼喚和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而英勇奮斗、沖鋒陷陣。當快門聲與槍炮聲交響,他們定格下一個個浴火而生的影像瞬間,凝固了一段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
??從6月26日開始,“我在現場·光影流年”欄目播發“抗戰攝影師”系列報道,展示這些英雄的攝影師和他們拍攝的抗戰經典照片,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漆黑的夜幕中,一雙雙明亮的眼睛注視前方,一個個壯實的肩膀扛起鐵軌,隨著低沉卻又整齊的號子聲響起,長長的鐵路在抗日軍民們的手扛肩抬下被掀翻。
1944年,晉察冀邊區民兵在山西忻州南同蒲線破壞鐵路,切斷日軍供給線。
??這張拍攝于抗日戰爭時期的經典照片題為《切斷敵人的供給線》,其拍攝者名叫李峰。這幅照片長年高掛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抗日戰爭紀念館。
??李峰出生于1925年,1940年參加革命,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抗日戰爭期間,李峰參加過冀中反掃蕩戰役,晉察冀反蠶食、擴大解放區的斗爭。
??年少時的李峰被選調到軍分區的文藝訓練班和冀中軍區的攝影培訓班,在那里他才第一次知道了“攝影記者”這個字眼和它代表的工作。
??李峰學習和從事攝影的道路并不平坦。戰爭時代的條件格外艱苦,攝影所需設備器材極其匱乏,可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晉察冀軍區卻培養出了一批像李峰一樣杰出的攝影記者。
??在1944年的夏天,彼時還不到20歲的李峰作為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的攝影記者,跟隨一個團向著山西忻州南邊的鐵路沿線進發。抗戰時期,日軍兵力主要集中在鐵路沿線和大中城市,部隊此行的目的便是切斷其運輸的供給線,打破敵人“以戰養戰”的封鎖。
??為了嚴防敵人事先發覺,他跟隨部隊和民工夜行日宿,經過連續兩晚的急行軍,終于抵達目的地。那時,敵人沿鐵路線修建了大量碉堡,被指戰員們嘲笑地稱為“烏龜殼”。鐵道躺在碉堡之間,完全在敵人的視線或炮火射程控制之內。
??為了保證破路民工的安全,部隊先把敵人的碉堡圍住,監視敵人的一舉一動,萬一被發現,就用火力把敵人封鎖在“烏龜殼”里,保護民工強行破路。部隊部署完畢以后,民工們用僅有的兩把土造鐵鉗,擰開一處鐵軌上的道釘,開始使勁推掀鐵軌。
??“當時使用鎂光拍照,因為怕過早暴露目標,所以只能在臨撤退之前拍。拍照時,一名同事在旁邊協助,我們倆約定好,我喊‘一、二’打開快門,他劃火柴點燃閃光燈上的鎂光粉。”就這樣,鎂光粉在黑夜里閃射出一道白光,那鐵路大翻身的生動場面永遠定格在了鏡頭里。
??隨后指揮員立刻發出撤退命令,他們剛剛跑步撤離現場,敵人的槍炮就對著閃射鎂光的地方打來。
??當時的李峰根本沒有一點拍攝“名作”的念頭,這只是他在前線碰上的一個鏡頭而已。“那時我還是個毛頭小伙子,只是覺得老百姓讓鐵路打滾的這種場面,太出奇、太壯觀、太偉大了,它非常形象地顯示了人民群眾在人民戰爭中的偉大力量,我必須在敵人的彈道距離以內,不惜冒任何危險,抓住這個歷史的瞬間,留下人民戰爭的這種光彩。”所以他不怕冒任何危險,一定要抓住這個歷史的瞬間,也留下了這偉大的人民抗戰的歷史畫面。
李峰在抗戰期間的另一幅名作:火線救群眾。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