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25年“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山西行調研團走進朔州右玉縣,實地探訪右玉人民以生態為筆、以精神為墨,繪就的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綠色答卷,見證“兩山”理念在塞北大地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右玉縣,曾因風沙肆虐、土地沙化被稱為“不毛之地”。70多年來,右玉人民在“三北”工程引領下,將28.5萬畝沙棘林從“防風屏障”培育為“產業金礦”。1984年,右玉縣委、縣政府率先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沙棘事業的決定》,成立全國首個沙棘研究所,構建起“種植-科研-加工-文旅”全產業鏈。
獻果園沙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曹滿給調研團講述右玉沙棘的故事
據統計,右玉縣沙棘生產企業年加工處理沙棘果2萬余噸,生產各類沙棘產品5萬余噸,年產值超過3億元,帶動農戶明顯增收,昔日的“防風功臣”轉身為“致富金果”。博主@馬妍說:“真沒想到,曾經用于治沙的沙棘樹,被右玉研究透了,果、葉、籽全都是寶,利用超高壓殺菌加工技術,低溫加工保留營養價值,成為消費者喜愛的保健佳品。”
“一顆小沙棘,撬動大產業。”獻果園沙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曹滿介紹說,依托堅實的種植基礎與科研支撐(成立沙棘研究所),右玉正全力推動沙棘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右玉縣用70多年造林治沙,將林木綠化率從0.3%提升至57%,創下“人類生態修復奇跡”,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稱號。
右玉精神展覽館外觀
調研團在參觀右玉精神展覽館
在右玉精神展覽館,調研團成員通過沉浸式展陳、口述史影像與互動裝置,重溫右玉22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70多年“換屆不換藍圖”的奮斗史詩。
調研團打卡右玉精神綠化豐碑
隨后,調研團一行驅車前往南山森林公園,參觀象征右玉精神的綠化豐碑。多位網絡名人被眼前滿山的綠色所吸引,紛紛舉起手機拍照。豐碑由主雕塑和基座兩部分組成。其中,主雕塑高20米,由四棵不同顏色的參天大樹緊緊環抱構成,每棵樹的根部都是“人”字形。四棵樹分別是紅、綠、黃、藍四種顏色,紅色象征堅定執著的“紅色信念”,藍色象征高遠明凈的“藍天碧水”,綠色象征生態良好的“綠水青山”,黃色象征文明富足的“金山銀山”。四棵樹緊緊合抱在一起,象征右玉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昂揚向上的頑強毅力。博主@正解局感慨道:“右玉,是一部鐫刻在黃沙上的英雄史詩,更是一座屹立于北疆的綠色豐碑!”
如今,右玉縣以精神為旗,發展新能源、生態文旅產業,成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讓“右玉精神”從生態符號升華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引擎。
從沙棘林到精神館,從森林公園到生態康養集聚區,右玉縣以生態修復為基、以精神傳承為魂、以產業融合為翼,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