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貴、李繼林夫婦在查看賬本。本報記者崔振海攝
近日,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24年“誠信之星”,晉城市城區北石店鎮南石店村村民劉平貴、李繼林夫婦入選。
10年前,劉平貴、李繼林夫婦面對洪水淹沒面粉廠瀕臨倒閉的困境,不顧一切搶出一沓沓賬本,毅然踏上漫漫“還糧路”;10年后,記者走近這對夫妻,重溫那段言信行果的感人故事,感受以誠立身的精神力量。
10年堅持,38萬公斤小麥,80多萬元欠款,200多個債主,生動詮釋“洪水沖走了糧食,沖不走良心”
2010年8月18日,對于劉平貴夫婦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日子。
當晚,一場暴雨沖垮了他們10多年苦心經營的面粉廠。夫婦二人和附近的村民拼命扛沙袋堵大門,仍未能阻止洪水涌入,附近18個村莊200多戶村民寄存在廠里的38萬公斤小麥全部板結發霉,損失高達80多萬元。
“完了!全完了!”渾身濕透的劉平貴腦海一片空白。突然,她想起了存糧賬本。來不及抹掉眼淚,她毅然轉身,翻過2米高的圍墻,蹚著沒過腰身的洪水,從辦公室搶回7本濕漉漉的賬本。
鄉親們說:“這人傻啊!存糧的賬本難道比人命還重要?丟了賬本不是正好可以用‘糊涂賬’緩一口氣?”
劉平貴夫婦卻堅持:賬本在,良心就在。“沒了賬本,沒法統計鄉親們的損失,有了賬本,面對鄉親們,我們才有底氣。”
鄉親們說:“這人犟啊!天災不可抗力,完全沒必要全部承擔。”還有人支招,干脆破了產,讓政府收拾“爛攤子”。
劉平貴夫婦卻堅持:洪水沖走了糧食,不能沖走良心!“無論多苦多難,都要一斤不少地還清鄉親們的糧食,窮也要窮得心安理得。”
踏上還糧之路,劉平貴夫婦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發霉的小麥全部倒進垃圾場,以打消存糧戶“擔心發霉的小麥摻進去繼續加工”的顧慮。
“遭了洪災,大伙都來幫助我們!沒有一個人上門逼我們還債!如今我們也請大家放心,我們絕不做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的事情!50公斤小麥兌換40公斤面粉的標準,永遠不變!”劉平貴夫婦的承諾擲地有聲。
為兌現承諾,夫婦二人取出25萬元積蓄,又多方籌借10萬元,全部用于購買小麥并磨成面粉存放起來。劉平貴獨自支撐起面粉廠,50天消瘦了許多;李繼林拿出擱置十余年的駕照,從事貨運工作;大女兒選擇外出打工賺錢。父女倆的工資收入全部用來繼續購買小麥、加工面粉,以保證鄉親們隨時能來取用面粉。
為兌現承諾,劉平貴全家日子過得勤儉清苦。饅頭咸菜是家常便飯;連年未添置過一件新的家具,就連新衣服也舍不得購買;懂事的小女兒為了幫助父母省錢還糧,在外地讀書時即便節假日也很少回家,只是為了節省路費。
2016年12月,劉平貴家庭被表彰為全國文明家庭。劉平貴作為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赴京,接受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臨行時,劉平貴特意出門借了一件樸素而體面的衣服。小女兒不解地問:“到北京參加如此重大的會議,見這么多的人,沒新衣服不丟人嗎?”劉平貴語重心長地告訴女兒:“沒新衣服不丟人,欠賬才丟人!”
怎樣的質樸善良,讓這對夫妻一堅持就是10年?10年間,他們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從未放棄,寧可一家人吃苦,也要誠信還糧。劉平貴夫婦的行動感動了200多個債主。還糧期間,沒有一個債主上門催債,他們說:“劉平貴一家人,我們信得過!”
幫扶4位“晉城好人”和2位貧困大學生,支援西藏地震災區,以身踐行“黨和政府幫助我們,我們也要幫助別人”
2020年7月7日,對于劉平貴夫婦來說,又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這一天,他們還完了最后一筆糧食欠賬。緩緩合上泛黃的賬本,劉平貴哽咽道:“原以為一輩子都要還賬,沒想到10年還清了,這多虧了黨和政府!”
時間回溯到2013年,正值劉平貴夫婦還糧最艱難的階段:前期的存款和借款耗盡,小麥價格持續上漲,僅原料差價就讓他們額外背負了近14萬元債務。
沒有本金怎么辦?拿什么跑贏小麥的價格?看著一天天攀升的小麥價格和剩余的36萬余元債務,劉平貴夫婦心焦得睡不著覺,7本賬本翻來覆去地看,找不到解決辦法。
這時,黨和政府送來了“及時雨”:時任晉城市委書記、市長上門看望慰問劉平貴夫婦,并代表市委、市政府送上慰問幫扶資金;北石店鎮政府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幫助劉平貴夫婦獲批貼息貸款;省、市、區三級黨委政府相繼撥付幫扶資金16萬元,大大緩解了劉平貴夫婦的資金困境。
2016年7月27日,劉平貴夫婦再次收到中央文明辦撥付的8萬元幫扶資金。彼時,他們的債務還剩71500元。這筆錢本可一舉還清所有欠債,但夫婦倆卻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只用一半還糧,另一半用來幫助他人!
“先拿出4萬元還了以前佘小麥的欠債。”坐在凳子上,李繼林、劉平貴算起了他們的“賬”:“剩余3萬多元的債,咱們自己有能力還。比起我們,還有更困難的人需要這筆幫扶資金。”
同年8月4日,劉平貴將剩余的4萬元幫扶資金分別匯入了張瑞、栗紅蓮、韓連周、鄭新娟4位“晉城好人”和2位剛剛收到錄取通知書的貧困大學生的賬戶。
收到幫助的“晉城好人”和大學生紛紛來電感謝。當聽到孩子們帶著鼻音的感謝時,劉平貴暖心回應:“不用感謝我,要感謝黨和政府!是黨和政府出錢資助了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
把“送到手”的資金“拱手相讓”,而毫不吝嗇;把一舉還債的機會“輕易錯失”,而毫不惋惜。劉平貴夫婦認為,回報黨的恩情,是更重要的事;幫助更多更苦難的人,是更重要的事。
2016年,劉平貴受全國婦聯邀請至北京錄制節目。一位被其故事感動的北京企業家主動聯系劉平貴表示愿替他們還清剩余債務。劉平貴婉言謝絕:“我們現在已經度過了最難的時候,您的錢能用來幫助那些此時此刻正非常困難的人。”
今年1月23日,中央文明辦慰問組專程看望慰問劉平貴夫婦,并送上兩萬元。2月24日下午,劉平貴夫婦將這兩萬元慰問金定向捐贈給了西藏地震災區,“地震災區的老百姓更需要這筆錢,我們想將黨和政府的關愛傳遞下去。”
在捐助錢物的同時,劉平貴夫婦還積極投身公益。宣傳環保、看望老紅軍、參加義賣、傾心助學、關愛留守兒童、慰問孤寡老人……他們常說:“我們最難的時候,是黨和政府幫助了我們。如今,我們也要盡力幫助更多的人。”
遠至北京、湖南,近至省內,跑遍六縣(市、區),感動無數鄉親,再次見證“誠信的力量歷久彌新”
沁水縣干部張芳,至今還記得那一幕:2018年10月29日,沁水縣委黨校舉辦了一場“糧食不在、良心要在”的主題講座。當全國道德模范劉平貴講到“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一斤不少地還清鄉親們的口糧”的時候,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不少學員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榜樣就在身邊。劉平貴夫婦的誠信故事從晉城市傳出后,迅速被新華社、山西日報等中央和省級媒體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以《信義夫妻:糧食不在,良心要在》為題,全景式報道夫婦二人誠信還糧的故事。劉平貴夫婦先后被邀請至北京、湖南等地錄制節目,被邀請至運城、臨汾、長治、呂梁等地市,山西財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船重工太原分公司等學校企業,宣講他們的誠信故事。
歲月荏苒,15年間,劉平貴夫婦在各地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百余次;時光飛逝,15年后,劉平貴夫婦誠實守信的故事依然鼓舞人心。
2月14日,“強國復興有我”2025年晉城市百姓故事匯走進城區開發區街道東謝匠社區。劉平貴再次走上宣講臺,和150余名社區居民分享了他們夫婦的故事。
“他們的誠信故事令我深受感動。劉平貴、李繼林夫婦是普通人,但他們做的事情一點也不普通,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黨員李建國動情地說。
“知道劉平貴今天來社區宣講,我特意帶孩子來聽,想讓她從小就知道要做一個誠信人。”居民韓曉麗早早帶著外孫女來聆聽宣講,為她種下一顆誠信的種子。
“還清債務后,他們依然在做善事、好事的行為,深深震撼了我。我也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人,盡最大的努力為家園建設添彩助力。”青年郭心童擦去眼角感動的淚珠,信誓旦旦地說。
從鄉村到城市,從機關到基層,從學校到企業,鄉親們的肺腑之言不絕于耳。他們深化思想認識,規范自身行為,用生動實踐展示了劉平貴夫婦故事中蘊含的強大力量,彰顯了劉平貴夫婦故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轉型升級”。
艱難困苦,攔不住他們誠信還糧的步伐;風雨險阻,擋不住他們履約踐諾的決心。劉平貴夫婦堅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平凡中的堅守點亮希望之光,用誠信的力量匯聚溫暖江河。他們的故事激勵我們:誠以立身,信以致遠。
本報記者崔振海 通訊員裴囡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