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7月11日電 (車雨榕)11日,“聆聽代縣故事,走進名城代縣”媒體行活動走進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探訪邊塞古城的文化魅力。媒體代表團實地走訪了邊靖樓、代州文廟、阿育王塔及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等地,感受歷史遺珍與非遺技藝交融共生的活力。
代縣文化底蘊深厚,坐擁雁門關、代州文廟、邊靖樓和阿育王塔四大國保建筑群。文廟內千年唐槐蒼勁挺拔,見證歷史滄桑;高達40米的邊靖樓是古代木構建筑的杰作;阿育王塔則以其獨特的覆缽式造型聞名遐邇。這些歷經風雨的歷史地標,與武廟、酒仙廟等共同構成了代縣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
采訪團在雁門關合影。 郭峰 攝
在阿育王塔前,代州古城講解員宋慧榮介紹:“這座位于代縣政府大院內的古塔,是居民日常休憩之地。相傳其形制源于古印度阿育王為供奉佛舍利所建。塔身呈覆缽形,塔剎由13層相輪和12根羅馬柱樣式的磚柱構成,造型尤為獨特。代縣民間至今保留著繞塔三圈以示恭敬、祈求圓滿的傳統習俗。”
深厚的文化土壤滋養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縣擁有108項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個非遺工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楊貴庭精心制作了邊靖樓等代縣古建模型,展現傳統營造智慧。山西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縣雁繡”傳承人高鳳蘭則是將這門技藝傳承創新的代表。
山西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縣雁繡”傳承人高鳳蘭講解作品。 郭峰 攝
75歲的高鳳蘭讀書不多,也沒有系統學習過繪畫和刺繡。幾十年來,她憑著熱愛和鉆研,把雁繡傳承并進行創新。
高鳳蘭說:“年輕時,我一邊上班一邊刺繡,一有空就拿起針線。退休后,我一心撲在雁繡上,很多創作靈感來源于生活。聽到村里的婦女說‘連年有余’的圖案花樣,我就琢磨著怎么畫出來、繡出來。后來,我想到用蓮花配金魚,采用立體繡的針法做出一幅完整的繡品。”
如今,高鳳蘭年齡漸長,手力、眼力都跟不上,她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把雁繡的針法、繡法系統整理,裝訂出書,讓這項傳統技藝一直傳下去”。
代縣的其他非遺代表性項目同樣煥發著生機:面塑、藍花、剪紙融入民眾節慶生活;磚雕、琉璃、壁畫等技藝直接應用于古建筑修繕保護。非遺工坊與景區緊密聯動,磚雕美化街巷,漆畫技藝修復古廟宇,石雕、葉雕則成為深受游客喜愛的特色旅游商品。
如今,代縣正將這些積淀千年的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文旅融合的優勢。千年文廟吸引著莘莘學子祈福,雁繡工作室開設研學課堂,阿育王塔的繞塔儀式也向游客開放體驗。這座歷史上以“代州鼓樓應州塔”聞名的邊塞古城,正通過文化創新實踐,激活沉睡的歷史資源,探索出一條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