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情結
一心
這些年,在人們的感受里,年在淡化,濃濃的“年味兒”越來越淡,那曾經留在許多人記憶里的美妙、醉人的“年味兒”,似乎已經消失了。
盡管“年”在淡化,“年味兒”在減少,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年節情結永遠存在。春節、過年,不只是一個時節,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此時,我們常常激發起對時間流逝的感嘆,對新舊交替、萬象更新的欣喜,對新生命開始的感悟,對美好未來的希望和期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宋代王安石寫的關于春節過年的七言絕句,恐怕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詳。在感受熱鬧濃烈的春節來臨時,詩人也仿佛童心未泯,生命似乎年輕了許多。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客中守歲詩》中這樣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據說,唐代苦吟詩人賈島過年方式與別人很不同,每至除夕守歲之時,他便把一年來所作之詩放在案幾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并禱以“此吾終年苦心”之語,作為對一年勞作的總結。這種非常個人化的拜年方式,表達的是對年節和詩藝同樣的敬畏之心。
我們在中學讀過的魯迅筆下的過年的情形,讓人記憶猶新。魯迅先 生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魯迅還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這段文字,很幽默又很溫情地介紹了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的過年時的送灶習俗。
豐子愷的散文《過年》、鐘敬文的散文《歲尾年頭隨筆》都寫到了自己故鄉的年景。
這種傳統中的濃烈、醇厚的年味、年俗文化,讓人羨慕,也讓人感嘆,這是割舍不斷的對過去的年節、年味的情結,也是對傳統的認同,這種精神認同,實際上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可以說,在中國的傳統年節文化中,這種對過年的醉人情景的描寫、抒發年節的濃濃情懷,這種對年節的重視,這種把年節與生活傳統建立起精神、文化的聯系,是我們民族歷史和傳統中一道獨特、美麗而醇厚的文化風景。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