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鄉梨香
□ 王哲士
陽春三月,梨鄉隰縣。
忽一日,務“梨”人早起,見昨夜含苞欲放的梨花,經一夜和風吹拂,羞澀地從花苞里綻開來,粉嘟嘟地綴滿枝頭……在“嬌眉嫩面”上,亮在務“梨”人眼里。那不是一樹兩樹的變化,也不是一園兩園的變化,而是自南而北方圓百里之內,溝搽了粉,坡抹了脂,原涂上了面霜,千溝萬壑被裝點一新,那一地玉色便是梨花對春天的表白。
賞花人最是先知先覺,百里千里不以為遠,先是三三兩兩,繼而成群 結隊,再后來浩浩蕩蕩——他們一腳踏進梨鄉,未見梨花先嗅得氣味——空氣里暗香浮動,旅途勞頓頓時撂到腦后。游者聞著香徑直走來,只見溝里一坨坨,山梁一坡坡,原面一片片,梨花仙子手牽手、臉貼臉,一樹就是一只花籃,千樹就是一個花園,紛繁的花如云似霧,隨意漫延,到處留芳,梨鄉成了一個大大的香包包。面對此景,女人們驚呼:啊,好一個粉面含春!男人們感嘆:噫,這分明是“梨”海雪原!白頭老翁鉆進花叢,咧嘴笑。拍照者眼一晃,咦,人呢?原來白頭與粉面混在一起——他在叢中笑。孩子們則圍著花樹轉圈圈——身穿花衣裳,頭頂花傘傘,那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畫圖。還有更美的畫圖:游者在花海中看到那些面黧手粗務“梨”人,他們的笑在心里而不在臉上。與其說沖天的花香來自梨花,不如說來自梨農的心底,賞花賞出的是愉悅,是情思,是敬佩。你會說,天女散花的神話原來生發于人間。
如果說賞花是眼福,那么九九重陽來梨鄉品果則是口福了。
那時你會看到,當初的“梨”海雪原早已是“萬梨壓樹”,掛滿銅 鈴。由花到果是自然的蛻變,由賞到嘗是遞進的體驗。你又來了,來到 曾經如云似霧的地方,卻只見艷陽高照,金秋染黃了梢頭——倏忽間一朵玉容就成了一顆玲瓏果。神手是天然,更是人為,護花人終于護得了春華秋實。只見梨兒色金黃、面豐滿、貌端莊,加上泛著紅暈的梨腮,嬌嫩得掐一指甲就能滴下一串蜜汁,饞得人口水直往肚里咽。前思后想,梨花果真不負青春不負君,將花香變作果香,送給鐘情于她的人。梨鄉最甜的梨數玉露香,最香的梨也數玉露香,漂洋過海的還是玉露香。賞花時花香撲鼻,品果時香甜沁脾,作別時余香還在行囊中藏著,走一路,香一路。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