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先生的這部經典力作,1960年6月由中青社出版,1963年1月北京第7次印刷,不到三年時間,印數竟達34.6萬冊,國人熱讀,洛陽紙貴。我珍存的那本是20世紀60年代初上中學時,緊縮3個月伙食費湊齊一元三角七分錢,跑了好多趟新華書店才買到的,距今近半個世紀了。多少次工作調動、住所遷徒;多少次擴“兵”擴“編”、吐故納新;這部用膠布、漿糊不知多少次維修裱糊過的小說,一直伴隨著我,迄今舉家三代共讀,真乃精神、力量之源,成為我家的傳家之寶。
翻開《創業史》,陜西渭北湯河南岸那約莫30里長,二三里寬的沿河地帶——統統被人叫做“蛤蟆灘”村子里的一群莊稼漢子,從字里行間,從我心底走了出來:梁生寶、馮有萬、高增福、任歡喜,還有那駝背、咳喘的任老四和梁三老漢。他們苦惱著、歡笑著,銖積寸累為創業;他們謀劃著、勞碌著,夢寐以求為創業;甚至于他們掙扎著、呻喚著、呼號著,心心念念的不泯念想還是為了創業!創業難啊創業難!何時才能創下安身立命之業?何時才能擁有衣食、住有所居?他們仰首問天,天不應;他們翹望渴盼眼望穿!是共產黨給他們分了田地,給了他們勞動權、生存權,引導他們步步走出泥淖,組織起來,排除萬難,走向一個嶄新的明天。
格言云:家業使弟兄們分裂,勞動把一村人團結起來。勞動權、創業史,浸洇了創業者的汗跡血斑,苦、樂、憎、愛。創業,是一把火炬,它引導光明、埋葬黑暗;創業,是一根紐帶,把共產黨員梁生寶們和千千萬萬的農民弟兄緊緊地綁在了一起。這些歷史的主人,虎虎有生氣,齊刷刷地站在了我眼前。
那是生活在土改后、建國初、貧困線上的莊稼漢子,他們胸懷創業發家之鴻志,嘔心瀝血,孜孜矻矻,為了能填飽肚子、穿上新衣、蓋起“莊稼院兒”,圓一個幾代人的夢而奮力抗爭、竭力拼搏,演繹、勾畫了一幅幅氣壯山河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翻身農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的風起云涌、云詭波譎的歷史長卷。
像一泓平靜的湖水遭遇上龍卷風,土改運動、互助組、燈塔農社,一浪推著一浪,一浪猛過一浪,摧枯拉朽,勢不可擋。黨是偉大無比的力量!她有效地掌握著中國歷史的發展!她的政策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使饑餓者食飽,使奢侈者簡樸,使勞動者光榮,使懶惰者變勤,使強霸者服軟,使弱者膽正,使社會安定,領創業者前進。梁生寶就是黨培育出的典型。
為了互助組的創業與發展,梁生寶比土改時更忙得讓繼父梁三老漢失望:生寶創立家業的勁頭,沒有他忙著辦工作的勁頭大。發了土地證,莊稼人都埋頭生產,分地戶都專心發家的時候,許多村干部退了坡;而生寶特別,他比解放、土改的時候更積極,只要一聽說鄉政府叫他開會“研究互助組的事兒”,撇下手里正干的活兒,就跑過湯河去了。對莊稼活路樣樣通的梁三老漢想不通:“壞了,沒防備兒子這幾年在外頭接受了另外的教導,他已經對發家淡漠了,而對公家的號召著了迷。”老漢像熟悉土地一樣熟悉自己的兒子,他的判斷力驚人的準確!是的,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份,愛勞動、愛土地的預備黨員梁生寶更愛他為之宣過誓的大事業,為創“公家”大業,豈止“著了迷”,用時下話來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展示了一個響當當的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所作所為。他的作為,不僅僅讓老黨員、代表主任郭振山汗顏,更讓千千萬萬的讀者、后來的共產黨員深感心靈的震撼。為了窮哥兒們的互助組、為了共產黨人的大事業,他舍棄小家,放棄愛情,忘我無私,把“百多斤的身家性命”交給黨了!誓言錚錚,言出必行,撼天動地。
于是我們看到并久久難忘的梁生寶買稻種時櫛風沐雨,備嘗艱辛的跋涉身影。為節省下住車馬店的兩毛錢,他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可他懷里揣的就是錢啊,1953年的共產黨員,雖是“預備”確是真金;1953年的兩毛錢,是互助組貧雇農們從牙縫里省、從雞屁股里摳出來的啊!為買稻種,梁生寶“一毛不拔”,這與當今某些權貴為色情私欲把成百上千萬人民的血汗錢一口鯨吞,廻然天壤!真假孫悟空,決不只看石猴出世鬧天宮,更得放在變革的風浪口,金錢的試金石,色情的照妖鏡上試一試、照一照、考一考!孰真孰假,自見分曉。看看我們的梁生寶,讀讀柳青的《創業史》,假冒偽劣原形畢現,真金黃銅自涇渭分明,真善美,更真更善更美;假惡丑,可鄙可恨可憎!扯遠了吧?還是追蹤“梁偉人”買稻種的行蹤吧。當他頂著雨、踩著泥,找到郭縣車站時,竟然意外地發現票房可以借宿,這讓生寶喜出望外!他揣忖:如能擠睡在票房的腳地,“這一夜要享福了!”生寶覺得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就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難”,“受苦”就是享樂!每每讀到這兒,我都心潮洶涌,激情難抑,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金子一般的心!我給我的學生們、兒女們、孫甥們講這種精神,衷心祈盼這種精神千秋萬代永續傳承。
還讓我永志難忘的是,在帶領農民創業的偉大變革與實踐中,一批黨的基層領導干部像渭原縣委楊副書記、黃堡鎮區委王佐民書記、下堡鄉黨支書盧明昌,他們雖然穿著脫離生產干部的制服,也不能改變他們同莊稼人的聲息相通、心心相印。中國有幾百萬、幾千萬這樣的干部,他們穿上了制服、毛料服、將軍服,即使穿上了元帥服,還是那么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信仰不改、作風不變、本色不移、矢志不渝,他們聯系過和繼續聯系著、代表過和繼續代表著不知其數的人民群眾。這是共和國大廈的根基與脊梁。像燈塔農社社主任梁生寶,他在艱難困苦里磨礪,在風霜雨雪里成長,他遇到并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難題”,在前進的路上、在創業的過程,還會有許許多多困難和矛盾排著隊等他去解決、去排除,但他牢記一個真理“整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我背后哩!”這是共產黨人之所以能戰無不勝的穩固靠山與力量源泉。如果說,以往的老百姓心里有桿秤“咱們過光景的主席也是毛澤東”;那么,今天,讓我們的家業更強、更大,走向幸福,構建和諧,實現大同,導航的、撐筏的、拉纖的,一定還是擁有千千萬萬個梁生寶式黨員的中國共產黨!一部創業史,撼天動地;永續創業史,改天換地!我堅信。
(李關良)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十中杯”我的夢想征文】將夢想種在心田
下一篇: 山菊滿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