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忙于工作,也有好長時間未回故里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連同鄉間小路上我歪歪扭扭、蹣跚學步時的小小腳印,都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伴隨著思念的心情,在一個個的夢境中常常出現,更有那攝人心魄的鄉音、方言土語時常縈繞耳畔,難以忘懷!
偶然在街上聽到久違的鄉音,我都會忍不住回頭張望,尋找濃郁的鄉音來自何處。前天在街口有人問路:“新區怎么走?”我用標準的普通豫西話告訴她:“不遠,前面‘一截兒’。”外地人點頭說:“中。俺這就去。”鄉音是故鄉的土語,也可以說是人們真正的母語。因為母親用它來為我們唱搖籃曲、教我們牙牙學語,我們無不是在鄉音中啟蒙,伴著鄉音長大,它是我們最能表達情感的載體。
鄉魂
鄉魂,比家鄉的春天更爛漫;比家鄉的夏天更熱烈;比家鄉的秋天更濃郁;比家鄉的冬天更圣潔。唐詩人儲光羲《渭橋北亭作》說:“鄉魂涉江水,客路指蒲城。”那回憶中的童年,那夢里的歡笑,那倚樓翹望故鄉的孤影,那帶酒的淚痕,都化作思鄉的夢魂,夜夜暢游在我的夢中,日日浮現在我的眼前。秋濃似酒,鄉魂又更濃于酒;夢魂難接,明月更增添相思之苦;于是酒入愁腸,終成相思之淚,越發無法開解了。
在異地他鄉,遇到同鄉,一句鄉音就足以令我熱淚盈眶,心起波瀾。后來,每每回鄉走到村口時,禁不住慢下腳步,遇到熟悉的相親,也不敢問及家鄉的情況,生怕聽到不好的消息,而傷及好的愿望。“近鄉情更怯”走進家鄉的泥土地,盈盈淚眼是綠葉對根的情誼,鄉情也就成了最真誠熾熱的感情。是啊,鄉情是一杯釅釅的茶、醇醇的酒。(盧春濤)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