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郝海軍)細雨綿綿不忍去,秋色漸濃涼意來。不少人感嘆秋雨綿綿何時休?9月15日市氣象臺發布預報,未來幾天,我市都還將持續陣雨、小雨或暴雨的天氣,直至周五(19日)才會出現晴間多云的天氣,屆時市民才會見到久違的太陽。
預計全市周一陰,有陣雨或小雨,局部地區中到大雨;周二多云,陰,有中雨,局部地區有大到暴雨;周三陰,有小雨,局部地區有中雨;周四陰,部分地區有小雨,轉多云;周五晴間多云;周六晴間多云;周日晴轉多云,或小雨。
9月中旬氣溫偏低,降水偏多,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多1倍以上。我市農作物處于產量形成后期,部分農作物已陸續進入成熟期,秋收工作即將開始。預計下一旬可能出現連陰雨天氣,對已成熟作物收獲不利,特別是不利于棉花裂鈴吐絮;下一旬前期我市降水頻繁,氣溫偏低,可能造成部分作于貪青晚熟,建議降水過程結束后適時收曬成熟作物;設施農業要做好更換棚膜,檢查大棚密閉性,檢查保溫設備,及時進行大棚加固,為秋冬季大棚生產做好準備。
氣象工作者:用科學窺探“天機”
天氣陰晴雨雪,氣溫高低,風力大小……每日,天氣預報以極其簡單明了的文字和數字的形式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不同渠道走進百姓的生活,為百姓的工作、生活、出行等提供指南。
而這些簡單明了的文字和數字的產生,則需要氣象工作者對大量數據和圖表進行采集、記錄、分析……初秋的晚風中裹挾著絲絲涼意,街上行人漸少。9月5日21∶45,記者來到位于市區鼓樓南大街的市氣象局,辦公大樓前的大片觀測場在寂靜的夜晚越發顯得空闊靜默。
當天21∶50,記者走進辦公樓一樓的市氣象局觀測站,觀測員張亞平端坐在工作臺前,眼睛不時在3臺顯示器前來回移動。
“觀測站獲取地面觀測數據的常規手段就是通過觀測場,觀測項目有云、能見度、天氣現象、溫度、氣壓、雨量、地溫等等,而最基本的觀測項目是溫度、氣壓、風和濕度,”張亞平指著電腦上諸多觀測項目一一向記者耐心地講解。“除了云量、云高需要人工觀測外,其他觀測項目已實現自動化觀測。觀測場裝有感應器,觀測數據每分鐘都會自動傳回觀測站計算機上的業務軟件,然后每五分鐘形成一組數據直接傳至省氣象中心。”為了確保觀測數據真實有效,無論是室外的觀測場還是室內的業務軟件都有兩套設備在同時工作,一旦兩套設備采集的數據發生偏離,觀測員可對觀測項目逐項進行對比,“分析數據既要耐心還要認真,必須快速從大量數據中找出出錯點并及時解決。”從業20余年,張亞平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
20余年,從按時按點人工觀測,采集數據到實現觀測自動化,在張亞平看來,是觀測設備和技術的不斷更新進步,使得采集的數據更加準確可用,上傳更加快速及時。
23∶12,離開觀測站,記者來到位于三樓的氣象臺,偌大的辦公區內,數十臺計算機同時工作著,風向圖、高度場、衛星云圖等各種天氣圖以運動的形態呈現在各計算機顯示器上。此時,預報員曹洪菁已連續工作了5個小時。
“氣象臺的工作內容包括預報、服務、預警和指揮四個部分,”順著曹洪菁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在四個不同方位分別按功能進行了分區。“首先,工作人員需要運用預報分析軟件對觀測站采集的收據和各天氣圖反應的天氣狀況進行分析預測,然后將預測結果制作成氣象信息向社會發布;遇到重大天氣過程,如暴雨、大風、寒潮等,要啟動預警系統,發布預警信號;在實施人工增雨、消雹等人工影響天氣行為時,必須通過氣象臺的指揮平臺發布指令。夜間工作更要提高警惕,隨時觀察各天氣圖的走向、變化,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災害天氣做出預測,盡量把災害天氣對百姓生命財產的危害降至最低。你看,最近降雨較多,要時刻盯緊雨量圖的變化。”
9月6日0∶40許,采訪結束,記者離開市氣象局,而曹洪菁依然戰斗在龐雜的數據和變幻萬千的大氣圖中,6∶30之前,他需要將未來72小時天氣狀況的分析預測結果做成一份精細化預報發至省氣象臺。
臨汾新聞網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