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沿著襄汾縣南辛店鄉的鄉道行走,平整的田地、蜿蜒的水渠、筆直的道路相互交織,不時能看到忙著翻種土地的農戶。河道治理、灌區渠道清淤等基礎水利設施塑造了襄汾縣農田水利的“外在美”,對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孜孜以求,則體現了襄汾縣對農田水利建設“內在美”的執著。內外兼修,成為襄汾打造現代農田水利“升級版”的關鍵。
“小農水”接上“大動脈”在襄汾縣水利局辦公室,工作人員給出了我們這樣一組數據:2010年,襄汾縣擁有農業灌溉機井2336眼,有效灌溉面積37.0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24.54萬畝,由于工程建設年代久遠,年久失修,設備老化,設備完好率大多為45﹪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數為45﹪,灌溉水利用系數為45﹪。汾西灌區、東劉灌站、東鄧灌站、趙曲灌站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2.67萬畝,灌區內有機井1332眼,機井有效灌溉面積16.59萬畝。小型泵站灌區工程42處,總裝機臺數137臺,裝機容5667.4KW,設計總流量6.691m3/s。設計灌溉面積12.43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6.99萬畝。看著數字,工作人員用一句形象的語言給我們道出小農水建設的緣由:“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樣,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細血管’一樣的小農水工程。如果配套的小農水工程投入不足、帶病運行,骨干工程修得再好,其綜合效益也會大打折扣”。
2011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抓住這一機遇,襄汾縣及時制訂申報了《襄汾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2011-2013年規劃方案》,經專家評審,襄汾縣被列為第三批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一場以東西兩山興建萬畝噴、微灌高效節水區和中部利用汾河水、七一渠、躍進渠修建末級渠系配套工程為主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全面鋪開。
“過去水不歸堰、堰不歸塘,白花花的水就是流不到田里。”五十多歲的南辛店鄉農戶曲青珠說,“自從治理了河道、修了U形防滲渠,我們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為澆地的事發愁了。”在2012年以前的汾城鎮三公村,2800畝荒草地可以說是全村老百姓的心頭之痛。
“別說澆地了,連吃水都成問題。”提起過去的苦,57歲的三公村村民張桂枝深有感觸,“現在澆地,一澆澆到山頂上。2800畝荒草地全種上了綠油油的核桃樹,村里人都特別高興。”“以前因為地質原因,技術有限,村里打井都打不好。2012年,我們專門請了侯馬、臨汾的專家前來測量位置,成功打了第一眼井,為761戶老百姓徹底解決了吃水的問題。”三公村村委主任魏振武說。“去年,縣水利局以三公村節水站為中心,把水抽到山上,還建了3個300平方米、1個100平方米的二級提水池,保障老百姓的吃水、澆地。”襄汾縣“小農水”建設工程項目部經理蘇國富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項目實施前,每戶澆地時需要兩三個人,開車拉著水泵,到地里把水泵卸到井里,接好電到水流到地里,前期的準備工作要一個多小時。澆地時還要一個人隨時巡視水渠,還要防著水渠跑水。現在,澆地一個人就行。
一按電鈕,水直接順著管道流到地頭,人工省了一多半,水資源也省下了三分之一。
“以前打井澆地,水量小,地也澆不透,一畝地下來要七八十塊錢。到了冬天,澆地更費勁,一畝地兩百多塊都算便宜的,還不一定能澆上。現在這條防滲渠,水量大,三四個小時就澆完了,一畝地四十塊,省時省力省錢。”曲青珠家里種了十多畝小麥,今年每畝產量達到接近500公斤,比去年多了150公斤—200公斤。
“小農水”滋潤“大農業”“過去是上靠天,下靠地,中間靠空氣;現在是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水利。”“過去我們是戴草帽,穿水鞋,拿鐵鍬;現在是穿皮鞋,扎領帶,擰開關。”這些“民謠”形象地總結了實施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給官灘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農戶柴彩仙的棗樹地里,記者發現每棵樹下都有一根細細的黑色管子,晶瑩透亮的水滴不斷滴到棗樹的根部。“這是去年冬天縣里水利局給裝的,給棗樹澆地方便多了。”正在給棗樹修剪枝葉的柴鳳仙興高采烈地說。
“村里老百姓一聽這滴灌能方便澆地,積極性特別高,天氣冷也不怕,全都主動跑到地里挖槽子。”官灘村村委書記邢常林說,“以前澆地,老百姓們用锨堵,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泥,都說農民是泥腿子一點不假。現在裝上滴灌,都可以穿干凈衣服澆地了,徹底改變咱農民形象了。”“推動節水灌溉是推動我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迫切要求。”襄汾縣水利局局長王寶貝說。
事實正是如此。通過連續三年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最終使襄汾縣形成了以南辛店、襄陵為主形成全長135km的西北片萬畝自流灌溉末級渠系網絡;以七一水庫、東劉泵站為主要水源覆蓋南賈、永固形成全長80km的西南片萬畝提水灌溉渠系;以汾城三公村、尉村、賈崗村為主導形成河西片西部山區萬畝經濟林節水示范基地;以大鄧葡萄酒莊、鄧莊花卉苗木基地為主導形成河東片東部山區萬畝經濟林節水示范基地;以新城官灘紅棗、陳郭(景毛)蔬菜大棚為龍頭形成的縣域中部沿汾河百公里經濟帶的高效蔬菜瓜果節水區,全面開創該縣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小農水”產生“大效益”“各類灌區是保障糧食生產、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陣地。”王寶貝說,“突出‘整體推進’規劃設計思路,以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載體,以片區為單元,集中連片推進末級渠系節水灌溉項目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不像骨干水利工程一樣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歷來是工程運行管理工作的難點。
“為破解這一難題,在建設初期,我們就明確受益鄉、村為工程建設主體,著手從受益村干部群眾思想上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修自己的渠、澆自己的地。’”蘇國富說,“在建成后這種思想又轉化為‘護自己的渠、澆自己的地’,最終形成受益鄉村是工程的第一管護主體,受益區每一位群眾都是工程管護員的理念。”與此同時,襄汾縣人民政府還專門下發了《襄汾縣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辦法(試行)》襄政辦發(2013)79號,從法律和技術角度,對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出細則規定,使農民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形成了良性工程管護機制。
農田灌溉“渠成水到”,農業豐收“水到渠成”。襄汾縣2011年度小農水項目實施后,建設管道輸水灌溉面積3萬畝、噴灌面積0.14萬畝、微灌面積2.86萬畝、防滲渠道面積7.5萬畝,累計建設節水灌溉面積13.5萬畝,隨著2012年度和2013年度項目的加速保質深入實施,從根本上改變襄汾農業的用水條件,大大提高全縣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省水、省電、省地、省工、增產、增收的高效農業新目標。
水潤丁陶,脈動民生。如今,襄汾正在成為“一個走了還想來的地方”,水為這片現代農業熱土注入了鮮活的靈氣。(通訊員 焦玉龍 儀舒玉)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襄汾縣檢察院檢察長薦書提升干警素質
下一篇: 襄汾縣審計局開展鄉村墊交稅費債務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