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隰縣,層林盡染,玉露香飄。素有“中國梨鄉”美譽的隰縣傳來喜訊:全縣35萬畝梨果喜獲豐收,產值達4.5億元,其中玉露香梨以個大、酥脆、汁多、口味獨特、營養豐富名揚神州大地,產量達250萬公斤,產值達2500萬元,省內外客商蜂擁搶購,成為果農增收致富的一道亮點和農民實現小康夢的“王牌”產業。
在該縣城南鄉德虎塬果農大戶田月明的果園里,客商們正在裝箱調運。田月明高興地說:“80畝的果園果品產量達7.5萬公斤,我的玉露香梨今年收入近80萬元。”像田月明一樣,在隰縣各大梨果產區栽植玉露香梨收入幾十萬,乃至百萬元的大戶隨處可遇。
隰縣地處呂梁山南部,土地零散瘠薄,農民增收困難,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像個“緊箍咒”一直扣在頭上。但隰縣也有上蒼賦予的獨特優勢,那就是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且無工業污染,是生產優質梨果的理想地帶,是國家農業部確立的黃土高原水果優勢產業區;省政府確立的“山西省中南部無公害果蔬高效產業經濟區”;臨汾市確立的西山百萬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縣。1999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梨之鄉”,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酥梨之鄉”,2010年被山西省農業廳確定為山西省“一縣一業”玉露香梨生產示范基地縣。
近年來,隰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綠色轉型、特色跨越”新要求,在梨果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廣泛的農村調研與市場調查,最后把玉露香梨的發展確定為該縣主導產業,確立了“到2020年,全縣玉露香掛果面積達到20萬畝,總栽植面積達到30萬畝,果農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的目標。同時,隰縣把玉露香梨產業的發展提高到縣級戰略高度來抓,全縣上下形成了一種發展玉露香梨的共識,連續幾年通過長抓“四配套”(果水配套、果肥配套、果與林下經濟配套、果與科技配套),短抓“六環節”(栽、接、管、防、儲、銷),使玉露香梨產業有了質的突破與飛躍。目前玉露香梨面積由2008年不足2000畝,發展到15萬畝。
為做大、做強、做優玉露香梨這一區域特色產業,隰縣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主攻玉露香,率先達小康”的奮斗目標,從2013年起強勢推進梨果產業發展,推進產業化開發、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品牌化營銷,真正把玉露香梨產業做成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隰縣農業的品牌產業。該縣成立了梨果產業指揮部,由書記任政委,縣長任總指揮。從今年開始到2020年,連續六年開展示范園包聯活動,縣四套班子領導、鄉鎮副科級以上領導、縣直市直單位一把手、鄉鎮果業站全體人員,每人掛牌包聯一處不少于5畝的示范園。將果業中心更名為梨果生產管理局;鄉鎮成立梨果推管站,充實了40多名技術服務力量;組建了梨果小蒜協會;把2014年確定為“梨果攻堅年”,攻堅六個方面,即攻梨果規模之堅、精品之堅、高端市場之堅、林下經濟之堅、土地流轉之堅和科技人才之堅;選派12名鄉鎮副職和果業技術人員赴陜西洛川掛職學習;從2015年起到2020年,將責成龍頭企業,對玉露香梨實行保護價收購;從明年開始,每年玉露香梨采摘前夕,由政府搭臺、果業局組織召開全國玉露香梨訂貨大會,促進營銷,千方百計推動梨果產業取得新突破。今年7月份,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中外百年品牌暨中國品牌文化管理年會上,隰縣玉露香梨榮獲“中國大美梨”稱號。
好品種+好品質+好管理,自然帶來的就是好效益,梨農收入大大增加。玉露香梨的銷售價格從最初的低于或和酥梨同價,2009年開始賣到每公斤3—3.4元,高于同期酥梨1元。2010年以來銷售價格逐步走高,農民收入倍增。以竹干村張寶平為例,一畝玉露香,2011年收入2.1萬元,2012年收入3萬元,今年收入5.2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戶均收入30萬元以上的戶,達到了20余戶;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的戶,達到了1200余戶,戶均收入5—8萬元的戶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一些梨果專業村依托梨果產業率先實現了小康目標。同時,隰縣玉露香銷售市場得到很大擴展,由初期的縣內銷售,發展到省、市市場銷售,進而擴展到向國內諸如北京、上海等眾多大城市銷售,從小商小販銷售發展到大公司大客商的大批量銷售,并引起美國、韓國客商關注,正積極辦理出口銷售。
“來自北至黑龍江、南至廣州,西至重慶、昆明等消費者絡繹不絕,他們經常通過打電話、發短信訂貨。我通過快遞,一次發3箱,僅中秋節前就賣玉露香梨近萬斤。”臨汾“山西土特產專賣店”經理崔永棟在提到玉露香梨銷售時說。
梨花香萬里,隰州美名揚。每年的四月,漫山遍野的梨花如雪似海,噴芳吐香,與藍天、白云、村莊共同描繪出一幅幅宛若圖畫的“世外梨源”,蔚為壯觀。圍繞玉露香梨產業的深度開發,從2011年起,隰縣先后舉辦了四屆梨花節,一舉實現了以節揚名、以節厚文和以節活縣。2012年,隰縣“玉露香”取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認證。2013年,隰縣還把實施“小規模、大覆蓋、園種草、草養畜、畜促園”林下生態循環種養模式作為一種新型農業項目開始推廣。
《火了“玉露香”富了窮山莊》,正如今年6月22日《人民日報》報道所說,山西隰縣選對一個好品種,興起一個大產業。目前,隰縣果樹面積、從業人員、梨果收入三項指標分別達到80%,以梨果產業為主的“一縣一業”格局已經形成,率先實現了綠色轉型,增收致富。通訊員 梁云云 張瑞強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隰縣“玉露香”打入美國市場
下一篇: 隰縣畜牧獸醫中心考核評比秋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