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走在隰縣的大街上,紫川河擦城而過,清清的河水中,隰州大酒店等高樓林立,倒映其中。連續5年“山西省十佳衛生縣城”的稱號名不虛傳,縣城大街干凈整潔,公廁等基礎設施布局合理,沿街的廣告牌及墻體噴繪,讓游客在感慨這個“中國好人縣”好人事跡的同時,心里增添了幾分親切感和安全感。
被列入全國全域旅游試點縣,對于隰縣來說是一次機遇,然而如何有效利用其豐富的旅游資源,讓全域旅游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第一道“障礙”。今年以來,該縣主動出擊,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科學規劃、層次推進,構建“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全域旅游發展格局。11月18日,該縣與山西西子文化旅游公司簽訂協議,預計投資6.7億元,建設紫荊山綜合旅游開發項目;11月20日,該縣電商扶貧大講堂開課,開啟了該縣精準扶貧新模式……
在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的過程中,隰縣瞄準創建小西天佛教文化旅游和玉露香梨文化旅游兩個“龍頭”,全力打造“懸塑藝術之都”和“金梨之鄉”兩大旅游品牌。“明代懸塑”著力突出“懸塑妙境,心游靈隰”這一主題;“金梨之鄉”著力突出“中國梨博園,生態大觀園”這一主題,經過傾力打造,使其成為隰縣獨有的文化基因和符號,帶動全縣旅游業大發展。
小西天作為隰縣佛教文化的龍頭,具有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該縣以其為中心,拉大景區框架,南與沿線正在建設的溫泉、度假、養生區相銜接,北與瓦窯坡垣面相連,全部規劃為小西天景區,建設觀賞區、養生區、體驗區、采摘區、農家樂院落、瓦窯坡春秋墓葬遺址展覽館等特色旅游景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作為中國金梨之鄉、酥梨之鄉,隰縣以“梨”為視覺主體,將梨的形態、文化等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在梨博園或小西天養生景區附近建設梨博館,開發梨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研發梨文化主題養生產品等,從梨的淵源、傳說、故事、功能等方面進一步展現梨文化主題。在陽德垣萬畝玉露香梨基地或梨博園舉辦梨花節、梨王選拔賽、梨園果蔬采摘、梨樹認領、邀請知名專家對梨進行認證和評定、申創吉尼斯紀錄、開發梨文化主題餐飲等活動,讓游客進入隰縣就能看到、觸摸到該縣厚重的文化,使城市環境、景區環境成為游客了解隰縣的窗口。
隰縣遍布紅色革命文化,晉西南省委駐隰縣上莊,毛澤東、彭德懷等紅軍先鋒軍總部路居義泉,晉西事變第一槍在諳正打響,東川一條線連接晉西革命紀念館等紅色遺址,可作為該縣紅色旅游路線。在這條路線上設置情景表演區,可邀請名導演對紅色革命情景進行編排,也可將隰縣的響鈴高蹺、秧歌、八音會、轉九曲、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起來,由附近村民或固定文藝團隊進行表演,與紅色旅游景點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情景再現、互動參與、寓教于樂的效果。
同時,隰縣將扶貧和旅游相融合,在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之前,對貧困村進行了摸底排查,全縣共有扶貧村79個,其中,上報省局具有可開發鄉村旅游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村莊35個,錄入國家旅游扶貧數據庫中的有29個。在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后,該縣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鄉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突出鄉土特點,確定開發5大重點鄉村旅游品類,推動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工程。在下李鄉、陡坡鄉、黃土鄉、寨子鄉等具有山區黃土丘陵地貌特征的山區貧困村,該縣利用其獨具北方農業特色的生態環境以及鄉村農舍、農耕景觀,開辟體驗式試驗農田,形成原生態鄉村慢游產品;以午城桑梓村為核心區域,建設規模農業和觀光農業基地,引導發展成片種植的農業觀光帶;以小西天、梨博園為依托,在鳳凰山周邊區域和梨博園附近,大力培育鄉村度假產品,打造鄉村酒店、鄉村俱樂部、鄉村度假綜合體,建設鄉村休閑度假區,滿足不同層次的鄉村休閑度假需求……不久的將來,一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將展示在人們面前。
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