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寧異地扶貧搬遷顯成效
搬遷百姓“住上新房心滿意足”
臨汾新聞網訊 “住上新房后,交通便利、吃水方便,心情也舒暢了。”這是鄉寧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后,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
鄉寧縣位于臨汾市西隅,呂梁山南端,西隔黃河,與陜西為鄰,面積2029平方千米,轄5鎮5鄉、182個村委、1113個自然村、24萬人口。該縣境內山嶺重疊,溝壑縱橫,多坡地,少平川,水土流失比較嚴重,村與村之間相隔也非常遠,給百姓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鄉寧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按照高位推動,因地制宜,統籌資金,強化措施,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那么現如今搬遷戶的生活又是如何?12月14日,記者來到鄉寧縣昌寧鎮南閣村搬遷戶王蘇菊家中。王蘇菊住在一樓,此時她正與孫子一起看電視,地板磚、壁紙、門窗、家電一應俱全,裝修風格與城市居民家相差無幾。
說明來意后,王蘇菊高興地告訴記者,新房子寬敞、溫暖、舒適,原來想都不敢想這輩子能住進這樣的好房子。王蘇菊家有五口人,今年11月一家人從昌寧鎮石珂村搬到南閣村,住進了11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原來就住在三孔土窯洞里,每天都要擔水吃,非常費勁,冬天自己生火取暖,很不方便。現在真好,用水有了自來水,取暖有了集體供暖。”王蘇菊看著孫子說,原來由于交通不便,想著讓孫子就近上學,但是現在離縣城近了,而且交通也方便,所以準備把孫子送到縣城的幼兒園上學。
易地扶貧搬遷仍然讓王蘇菊一家享受著住進新房的喜悅。同樣,西交口鄉南塔村村民閆懷龍也感受到搬遷后的便利。
今年40歲的閆懷龍一家是2012年第一批搬遷戶,原先他們一家5口人住在距離縣城40余公里山村的五孔窯洞里,除了用水不方便外,通訊與交通也是他們最大的障礙,坐在家里手機根本沒有信號,每次打電話都要爬到山頂找有信號的地方。除此之外,他們想去縣城還要走近3公里的山間土路,才能到公交站點,所以沒有重要的事,他們很少進城。
“現在好了,出了門走幾分鐘的水泥路,就能到達209國道上的公交站點,公交車直接通到縣城,非常方便。不單是我,我們村的人有事沒事就去城里轉一轉。”閆懷龍指著家里的無線路由器說,不但交通方便了,坐在家里的每個角落手機信號都是滿滿的,再也用不著上山找信號打電話了,而且家里網線、有限電視都已安裝。
不僅如此,閆懷龍還告訴記者,原先同村的村民,由于生活不方便,許多人都搬走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生活各方面很便捷,村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又搬了回來。雖然他家住的還是平房,但用閆懷龍的話說,住在新房里面的感覺不一樣,要比窯洞闊氣得多,心滿意足了。”
“南塔村有6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相距最少有3公里左右,而且全是土路,交通非常不便,異地扶貧搬遷后,6個自然村的居民全部集中在了一起。”該村村委主任閆海水說,這樣一來既便于管理,開展各項工作也很方便,下一步他們計劃把6個自然村全部合并在一起,用南塔一村、二村、三村來劃分。閆海水介紹,原先村里的居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匱乏,每天打麻將、打撲克來消磨時間。但現在,信息發達、交通便利,大部分居民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掙錢,怎樣改善生活條件。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同時文化精神和意識也在不斷提高。據了解,十二五”期間鄉寧縣共完成移民搬遷2465戶、9500人,新建住房2465套、22萬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移民安置點39個。“十三五”期間規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707人,2016年完成搬遷2500人,已全部落實到戶到人,目前承接信貸資金4105萬元,開工建設項目16個,開工率達100%。
“搬得出”這只是實施異地扶貧搬遷項目的第一步,關鍵是要“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鄉寧縣堅持以脫貧為目標,與創業就業相結合,持續強化扶持,增強搬遷戶“造血”能力,推動搬遷戶穩定脫貧、發展致富,順利實現省級“脫貧摘帽”,確保與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記者 田志華
責任編輯:實習生衛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