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鄉寧縣臺頭鎮李子坪村黨建引領轉型側記
臨汾新聞網訊 李子坪村位于鄉寧縣臺頭鎮東北部石山森林區,有613口人,黨員26名,耕地面積1438畝,轄7個自然村。近年來,該村黨支部堅持夯實黨建促發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從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鄉村、培育文明鄉風入手,開啟了綠色發展之路。
發展裝上綠色引擎
過去的李子坪村最多時有5座煤礦,資源稟賦優勢讓這個貧困村成為全縣聞名的富裕村。隨著煤炭資源整合和粗放型生產方式的轉變,村級集體經濟衰退、村民務工門路變窄,轉型成為村“兩委”班子思考的首要問題。
村委主任魏天倉說:“過去一窮二白,發展上更多追求量的積累,現在既然要轉型就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努力。”如何依托資源優勢,引來綠色項目落地?鄉寧津臺農業生態科技園是李子坪邁出綠色轉型的第一步。
鄉寧津臺農業生態科技園是李子坪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項目,建成后的生態科技園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由觀光農業種植區、辦公生活區和觀光道路三部分組成。其中,觀光農業種植區引進部分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質農作物、蔬菜、水果等,供旅客觀賞;辦公生活區內,建設了辦公及休閑場所,并進行綠化美化,創造良好的辦公、休閑環境;觀光道路,主要是沿觀光農業種植區周邊建設觀光道路,采取綠化、排水等防護措施。屆時,特色效益產業與鄉村休閑農業相結合,將有效促農增收。
李子坪村四面環山,森林覆蓋率達80%。望著郁郁蔥蔥的山林,村“兩委”班子再次看到了發展的希望。2016年經過外出考察和專家論證,村黨支部采取“黨支部+公司+農戶+貧困戶”模式,將4000畝集體林地流轉道源農林公司,著手開始在漫山遍野的林下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產業。該項目前期建設面積568畝,主要用于栽植連翹、柴胡等中藥材,三年后經濟效益可達336.256萬元,一片片撒落山中的中藥材將成為當地百姓致富增收的“源頭活水”。
“苦干+實干+巧干”,在村“兩委”帶動下,該村一步一個腳印,全村經濟持續發展集體經濟,為該村勇做農村建設的先行者夯實物質基礎。
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沒有農村生活方式的嬗變,發展就失去了最本質的意義。近年來,村“兩委”把加大公共事業投入、提升村民幸福指數、共享發展成果作為執政任務,盡職盡責、不遺余力。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村里先后投資430余萬元,完成了7個自然村的街巷入戶硬化,進一步改善了自然村的交通狀況;投資120余萬元,實施集中供暖改造工程,徹底擺脫了一家一個小鍋爐、一家一座黑煙囪的歷史,使村民過上清潔、方便的生活;投資350余萬元,建成村紅白理事會,解決了紅白喜事鋪張浪費的問題;投資1331.7萬元實施移民搬遷工程,新建2幢住宅樓,集中安置37戶140人,解決了全村危房問題。
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投資100多萬元,建成晉秀公園,修建3座亭子、人工瀑布一處、假山一座,栽植樹種2500棵,為村民休閑娛樂提供了好去處;投資23萬元,為道路兩旁安裝路燈,對村內主干道進行全部綠化。
環境是一個地方的名片,也是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通過全體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優美畫卷正在逐步展現。
厚植淳厚文明鄉風
在建設新農村的征程中,以人為本,塑造新型農民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而讓富裕起來的農民提高整體素質,是破題的根本。
從小事抓起,李子坪村近年來深入開展育人工程,積極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農民。村委會每年都要拿出五六萬元,用于村民的科技文化教育,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訓青壯年村民,鼓勵他們充當發展經濟的主力軍。
“村規民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維護鄉村文化傳承和秩序的作用。近年來,李子坪村發揮“鄉規民約”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將愛黨愛國、孝順父母、愛護環境等納入其中,通過人人知曉、共同參與、全民監督的方法,營造村里安定、和諧的氛圍。為整治以往農村環境的臟亂差現狀,村里還成立了專職清潔隊伍,通過定期清運垃圾和明確沿街商鋪門前“三包”責任,使愛護環境成為村民的一種自覺行為。
近年來,該村黨支部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村民思想道德提升的重要措施,大力開展書法、武術、太極等進農村進校園活動,讓縣書法協會王敏學和縣太極拳協會會長楊紅兵等來村現場教學指導,以此陶冶情操、育教化人,弘揚尊師重道、知書達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傳統文化精神,引導村民立德做人。
走進李子坪村,滿眼的宜人景色向大家展示著它的發展之韻、和美之韻、幸福之韻。
(薛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