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廁所革命”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去年以來,翼城縣把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作為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品質的重要載體,高位謀劃、精準施策,因地制宜、整村推進,不僅“改”出了美麗翼城新面貌,更“改”出了廣大群眾滿滿的幸福感。
截至目前,全縣3.4萬座改廁任務已全部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3%。“五個三”改廁經驗做法得到了國務院督查組的充分肯定。
廁改扮靚了村莊“顏值”
“廁所革命”不僅讓翼城縣西閻鎮西閻村村民改變了傳統生活方式,帶動了文明素質的提升,更扮靚了村莊“顏值”。
西閻村以前的旱廁,大多只是在地上挖個深坑,坑四面用石頭白灰砌成墻,上面放兩個石頭板,再用石頭圍成三面墻體。除此之外,村內四合院居多,常常是幾戶共用一個廁所,冬天寒風刺骨,夏天蚊蠅亂飛,廁所環境衛生難以直視。
廁所改造工程開展以來,西閻村黨支部書記何志剛將村里的廁所改造工程結合村里“一事一議”項目實施,讓村內四合院的幾戶人家協商一致,在原址修建戶用聯廁,并將拆掉的干凈石頭綜合利用鋪成如廁的道路。
“以前廁所就建在豬圈旁邊,蒼蠅蚊蟲亂飛,整個巷道里臭氣熏天。現在好了,新建的戶用聯廁給村子帶來的變化真是太大了,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何志剛說。
“現在的戶用聯廁,不僅漂亮整潔、干凈衛生,還很暖和。”西閻村80歲的村民侯月梅高興勁溢于言表。
目前,西閻村修建的50多座戶用聯廁已全部投入使用,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
廁改提升了幸福指數
翼城縣南唐鄉橋坡自然村村民李紅霞也是廁所改造工程的受惠者,她積極響應號召,率先完成了戶廁改造。改造后,廁所上下水、坐便器、熱水器、洗臉池一應俱全。“現在的廁所干凈整潔,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李紅霞說。
如今,廁所已經成為橋坡村的一道“風景”線,白磚貼墻,花磚鋪地,純白蹲便器“鑲嵌”其中,明亮誘人、一塵不染。
廁所改造工程中,橋坡村采取了“政府補貼、自改自建”水沖式改廁模式。通過政府定額補貼,群眾自行采購廁具,村“兩委”協助施工,監理方監督質量,縣、鄉、村三級驗收“五步走”辦法,達到了群眾積極性較高、戶廁改造率高、改廁質量標準高的“三高”目的,廁所改造率達95%以上。
隨著改廁工程的推進,橋坡村房屋、庭院改造也在同步進行。走進村民關勇家,一眼便看到正房寬敞明亮,以前的木窗戶、木門全部被鋁合金門窗代替,房子里的磚也換成了明亮的地板磚,院子東南角精制的塑纖板小屋旁邊豎著白色的通風管。
據了解,橋坡村90多戶村民中已有60多戶完成改廁,很多村民還同時完成了老房子重新裝修改造。
廁改贏得了群眾滿意
在翼城縣中衛鄉東浮圖村,98%的村民家中都用上了坐便器和三格式化糞池無害化衛生廁所,廁所內干凈整潔。村民孔德蘭老人滿心歡喜地說:“家里改廁完成了,坐便式馬桶也安好了,我們老兩口再也不用搬著板凳上廁所了。”
改造前,村民高百剛家的廁所是旱廁,密閉空間,臭氣熏人,改造后,安裝了密封的化糞池,周圍不再有臭味傳出。“到了夏天,也可以在院子里納涼吃飯。”高百剛妻子高興地說。
改廁是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內容,翼城縣把調查研究和抓好落實作為關鍵,把方便群眾作為出發點,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和反復論證,針對平川、丘陵、山區不同地域特點,以試點村為單位,采取黨員干部帶頭的方式,選取3至5戶進行樣板示范,探索出了水沖式、三格式、異形三格式、前甕后池式、沼氣池式、雙甕漏斗式以及戶用聯廁7種不同模式的廁所供群眾選擇。
“群眾改廁模式的選擇,事關改廁的成效。”翼城縣副縣長胡國華說,“政府為群眾提供不同的改廁模式,但決定權在群眾手里。同時我們也嚴格制定改廁質量標準,做好跟蹤監理和質量驗收。”
多模式選擇,實打實服務,嚴標準施工,全過程監理,高質量驗收,贏得了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如今,翼城縣的鄉村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一戶戶人家窗明幾凈,一張張笑臉幸福溫馨……全縣處處釋放出人居環境改善帶來的“紅利”。(宋榜娟 王慧)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