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地處山區,發展農業是群眾致富的當選之路。為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該縣積極加快農業技術推廣,使其更好地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生產,增加農民收入。2014年以來,永和縣多次邀請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實地考察、調研、“把脈”。2014年冬至之際,省農科院—永和縣“院縣合作”技術推廣調研會在永和縣如期舉行,專家們就2014年考察、調研進行匯總,并對2015年產業發展定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打開“院縣合作”之門
永和縣因受特殊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這里農產品的品質好,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但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便,農民思想保守、觀念落后,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現代化農業發展的要求。加上農業科技水平較低,新技術、新管理推廣應用程度低,造成農產品產量、質量、效益低,農民收入少。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該縣動員全縣上下出主意、想辦法,并積極與省外專局、農科院、林科院等科學研究機構聯系,向各專家詢診問計。
2013年,省農科院將永和縣確定為省內唯一的“院縣科技扶貧示范縣”,建立了“院縣科技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實施“科技富民331工程”。省農科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在永和縣生根開花結果,同時也形成了一套務實、高效的服務“三農”新機制。省農科院組織園藝所、果樹所、隰縣試驗站3個研究所的專家,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
這次全方位的合作給永和農業的發展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農民零距離接觸到科技對農業產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使農民根深蒂固的種植觀念逐步發生著變化,那種靠天吃天、靠山吃山的農民已經寥寥無幾,農民們增強了對科技種植的信任。
走出“院縣合作”之路
作為農科院的專家們不計辛勞地幫扶永和,確實鼓舞人心。省農科院的紅棗、核桃專家駐縣連點,深入紅棗、核桃主產區對棗農們進行刮皮、涂白、修剪、拉枝、施肥、種植低稈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通過一系列的培訓,為最終在全縣形成統一的經濟林管理模式,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為此,該縣更是借助2014年與省農科院建立的院縣科技戰略合作關系,從2014年春季開始,就采取了集中培訓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室內培訓與實地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對全縣的紅棗、核桃進行了科學管護。為配合省農科院專家的科技指導,方便棗農獲得更多的管護知識,該縣首先組建了縣經濟林管理中心,具體承辦縣政府安排的經濟林發展的各項事宜;其次,組建了由具有一定管理技能的30名農民技術員組成的經濟林管護專業隊。同時,成立了由紅棗種植大戶、核桃種植戶、加工企業法人、營銷能人組成的永和縣紅棗產業協會、核桃產業協會,為林農提供優質服務。
有科技做支撐,“院縣合作”受到了果農們的拍手叫好。在各示范點涌現出了一批高產典型,如打石腰鄉河澮里的棗農賈成春,南莊鄉紅崖渠村委梁家山自然村的常玉亮、常永平,由于他們較好地實施了農科院專家們所制定的各項管理措施,2014年在全縣棗樹坐果不十分理想的情況下獲得了豐產。在河澮里村賈春成的棗園參觀時獲悉,棗園2014年的產量為300公斤/畝,他激動地向參觀的人們說道:“比起好年成,我2014年的收成不高,但是比起其他棗農我這就是大豐收了。所以我們只有轉變觀念,不要怕投資、怕出力,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只要努力學習科學管理知識并把學到的技術用在生產上,就能收到我今天的效果。看到果農們觀念的轉變,真是感到很欣慰,我們的農民會用科學的‘刷子’來拾掇自己的棗園了。”
享受“院縣合作”之果
為了使農民在思想轉變的過程中,不延誤收成,讓農民們放心地接受科技管護,給他們帶來效益,該縣可謂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拿出300萬元,實施了“1155”工程,即:每個鄉鎮建設一個千畝以上的連片科技示范園區,每個村委建設一處百畝以上的精品示范基地,每位科技人員包聯5戶棗農,每戶棗農重點管理5畝精品棗園。同時,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重獎能解決永和紅棗裂果、霉爛問題的“功臣”。
按照“院縣合作”的協議,省農科院專家在該縣打石腰鄉河澮里村建立了四個科研試驗基地,分別開展了老棗樹更新復壯、老齡核桃樹低產改造;中幼棗樹高接換優、成齡低產核桃園改造;新品種紅棗試驗推廣、新品種核桃標準示范園建設。在更新復壯方面,抓住紅棗樹春季修剪環節,對老棗樹進行剪枝矮化定型;在高接換優方面,中幼棗樹在修剪定型的基礎上,通過嫁接換優,促進品種改良,換優品種是農科院選育的晚熟抗裂果品種晉抗裂1號、晉抗裂2號;在新品種推廣方面,建立新品種試驗基地,引進了適合在永和生長的紅棗品種,引進品種為中熟鮮食品種—宮棗和晚熟的兼用品種—芒果冬棗;在防裂果方面,在南莊鄉賀家洼村、劉家圪嶗村各建設了一處防裂果試驗基地,采取了:一是紅棗多果套袋集成防裂技術試驗示范;二是紅棗提早成熟防裂技術試驗示范;三是遮雨棚防裂技術試驗示范。通過以上措施,試驗基地內的紅棗裂果率被控制在10%以下,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過實施“院縣合作”機制,永和縣農業技術得到了有效推廣,農民也嘗到了甜頭兒。在談到以后的產業發展時,該縣林業局局長賀福平信心十足,“未來幾年,我們還要把我縣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建設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在旅游景點沿線,大面積推廣建設科技示范園,在景點村(如于家咀村渡口)建設紅棗四季采摘園,老棗樹更新復壯觀光園等,與發展林下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在加大科技管護力度的同時,大面積林下種植油菜,不僅成為乾坤灣旅游景區的新亮點,也帶動了永和經濟穩步而快速的發展”。
通訊員 任軍鋒 馬秀紅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