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劉靜 范韶華)去年以來,永和縣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解決和鞏固貧困人口溫飽為目標、以改善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培植增加收入為重點,創新扶貧機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扎實開展千村萬人就業培訓和教育扶貧等扶貧項目,全年減少貧困人口6000余人,部分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扶貧模式由單一走向多元,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積極開展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和干部駐村幫扶。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中,該縣動手早、行動快,精心組織,縣、鄉、村齊心協力,識別錄入貧困村78個,貧困人口35359人。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組成79支工作隊包扶全縣79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78個,市直有15支工作隊,包扶15個行政村,全部為貧困村,省直5支工作隊包扶7鄉鎮。全縣所有貧困戶都落實了幫包扶責任人,規劃了扶持發展項目。縣工作隊投入資金415萬元,其中基礎設施192萬元,產業投入192萬元,完成機修梯田140畝,新開發土地856畝,恢復水毀地742畝,舊井配套2眼,新修渠道3處,新修、維修人畜飲水17處,修路20公里,建醫療所1所,科技培訓1.2萬余人次。
全力實施省級機關定點扶貧。去年,省糧食局、省中行、省焦炭集團、省煙草公司、國新能源5支工作隊幫扶該縣鄉鎮,扶持379萬元,重點支持經濟林、蔬菜大棚、人畜飲水和特色種植。省糧食局投入70萬元,支持打石腰鄉發展紅棗經濟林1000畝,建設李家畔吃水路2公里,硬化通村路1公里,資助本科以上應屆大學生8名,油菜種植推廣1000畝;省煙草公司投入125萬元,開展了年初慰問、經濟林管護,支持桑壁鎮、交口鄉、閣底鄉3個鄉鎮新發展核桃經濟4000余畝;省中行投入22萬元,建成蔬菜大棚10個,管護經濟林2100畝;省焦炭集團投入40萬元,支持芝河鎮、南莊鄉新增核桃經濟林560畝,修田間路9.7公里;省國新能源投入122萬元,扶持交口鄉107.28萬元,建設酸棗特色種植基地1000畝,扶持閣底鄉15萬元實施經濟林管護。
千村萬人就業培訓和教育扶貧順利完成。該縣參與“千村萬人”就業培訓計劃的有9家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2014年共培訓貧困勞動力900人。目前千村萬人培訓工作已完成,正在進行項目資料入網、就業等相關手續完善,去年資助永和中學貧困高中生126人、資助貧困大學生89人。
扎實開展整村推進項目。項目規劃村涉及南莊鄉南莊,打石腰鄉李家垣,閣底鄉陰德河、奇奇里,芝河鎮長樂,投資250萬元,目前5個貧困村的項目全部完成。核桃栽植2675畝、油菜種植800畝,通豐營養液推廣應用6950畝,科技培訓750人,田間路建設54公里。資金到位225萬元,到位率90%。
穩步推進科技培訓、科技服務。該縣結合扶持產業今年組織開展紅棗、核桃、蘋果等產業科技培訓,受訓2000余人,并為培訓村農民發放剪刀、鋸子,供群眾修剪管理使用。涉農部門、包鄉包村各級扶貧工作隊組織科技人員到村進田入園開展科技培訓、咨詢、指導、服務。該縣與省農科院建立了“院縣科技戰略合作關系”,省農科院把該縣確定為省內唯一的“院縣科技扶貧示范縣”,依托這一優勢,該縣大力實施“科技富民331工程”,即驅動三駕馬車(科技研發、推廣、服務),強化“三個保障”(項目拉動、示范帶動、部門聯動),實現一個目標(紅棗產業提質增效)。該縣財政拿出300萬元,并整合新農村建設資金200萬元,實施“1155”工程,即每個鄉鎮建設一個千畝以上的連片科技示范園區、每個村委建設一處百畝以上的精品示范基地、每位科技人員包聯5戶棗農、每戶棗農重點管理5畝精品棗園。
今年,該縣將立足于貧困人口減貧增收的基本目標,突出產業規模擴張和提質增效,加大基礎條件改善力度,在千村萬人就業培訓、教育扶貧、科技扶貧和彩票公益金項目等扶貧重點開發工作上加大力度,扎實推進,力爭取得新突破、做出新貢獻。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