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 劉尚君)2006年,為響應祖國號召,張陽成為貴州省首批“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選派的大學生村官。如今30出頭的他,先后在6個村(社區)、3個鄉鎮、8個基層一線崗位一干就是12年。
2016年,張陽被組織交流調整到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萬山鎮任黨委委員、副鎮長,包村、駐村同心社區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難事,傳遞惠民政策。張陽說,鎮居干部“上面千條線,基層一針穿”,以服務群眾需求為導向,全面推動社區和諧文明建設新步伐。
2008年,吳書香作為遼寧省首批聘選的大學生村官,來到了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的官立堡村,到現在一干就是9年。
起初在田間地頭,她曾被別人看做是個“矯情”的村官,“下地還得有個提鞋的”。后來,吳書香在市場新形勢下找商機,利用電商平臺銷售當地滯銷水稻,成立農機服務隊,畝產收益由原來的800多元提高到1400元,為種植戶每畝節省投資60元,增產50公斤,帶動鄉里鄉親近百人就業。
農村天地廣闊,青年大有可為。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村官”工作。他在天津、江蘇等地考察時與大學生“村官”親切交談,還曾與廣大村官回復信件、群發信息。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曾指出,大學生村官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黨政機關培養和儲備來自工農一線后備人才的重要來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因地制宜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大學生村官正是這場攻堅脫貧戰的參與者,他們沉下身子、甩開膀子,帶領村民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 張陽和吳書香,也注定在廣袤遼遠的土地上留下濃墨重彩。
全國優秀大學生村官張陽。本人供圖
“只要把臉放下,就沒有干不成的事”
唯身在其中,方解其中味。
在張陽看來,脫貧攻堅這幾年,農村改革發展打開了新局面,實現了新突破,產業鏈建設取得了新成效。
“農村基層是一個大學校和大熔爐。”2016年,張陽到萬山鎮同心社區開展包村、駐村工作以來,始終堅持轉換角色,以“小學生”的心態帶著問題深入群組院落進行走訪排查200余次,針對居民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走訪社區老黨員、困難戶、小微企業等,組織召開群眾代表會議30余次,收集群眾熱點、難點信息121條,發放惠民政策宣傳單萬余份……
了解群眾所盼所想,從而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明晰包村、駐村工作思路,最終讓百姓有收獲感,是張陽新官上任后的當務之急。
為了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張陽上跑項目、下要資金,積極幫助改善社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一年來,在包村、駐村干部和居兩委干部不辭辛苦地奔走下,同心社區群眾期盼幾年的兩條排水溝、冒水洞得以修建和改建,解決了社區居民下雨天、凝凍天出行難問題;
對社區樓房損壞雨水管進行更換維修,在樓房下修建多座安全平臺,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安全隱患;
協調辦公樓的新址搬遷,并協調30萬元對新辦公樓提升社區服務功能,將服務形式由“多窗口”變為“一窗口”,將服務內容由“單一”變“多樣”,推動社區居民生活“市民化”,辦事“便捷化”,服務“貼心化”;
……
截至目前,張陽為村級協調項目爭取各類資金、慰問品,折合人民幣已達50余萬元,極大地改善了居委會的服務群眾能力及基礎設施的改善。
“你為社區、為群眾爭取資金都是幾萬幾萬的,怎么不為自己爭取點?”“小張,你看你的衣服都幾天沒換,也不回家叫你媳婦幫你洗洗。”每天都在社區“瞎轉悠”的張陽,在居民們看來,他是最可靠的親人,更是最孝順的“兒子”。
2017年4月22日,一位60多歲的阿姨因30多歲的兒子重病負債累累,無法在醫院繼續接受治療,來到社區的“干群連心室”哭訴。
張陽和包村、駐村干部當機立斷馬上到區民政局申請救助,前后兩次為病人爭取“救急難”資金,同時又向合管局咨詢報銷最快的方法,為病人最快接受治療爭取了大量時間。
“村鎮干部就像‘萬金油’。”有時候在工作上落了埋怨,遇到了溝溝坎坎,張陽想著,“我們來社區就是為社區服務的,為社區爭取更多項目資金那是天經地義,只要是為群眾好,沒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只要把臉放下,發揚‘不要臉’的精神,沒有辦不成的事。”
吳書香在田間操作農機。本人供圖
“你實在了村民比你還實在”
記得剛下到官立堡村的時候,吳書香深切體會到了農村生活環境的艱苦和生產條件的落后,更感到了村民們熱愛生活,渴望擺脫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
帶領村民致富的夢想也就自然地深深扎進了她的心中。
吳書香介紹說,蘇家屯區是全市乃至全省的水稻主產區之一。在這之前,當地的水稻多是1.5元左右的價錢以原糧的形式被收購,再加工成大米包裝后,最后冠以其他品牌以三元至四元的價格銷售。
面對如此大的利潤空間,吳書香心里難受,反復問自己,“為什么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大米,我們的農民卻拿不到高收益?”她琢磨著,村民們是應該嘗試換一種新的銷售方式了。
2014年,大米行業競爭進入白惡化階段,為了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吳書香所在的八一街道團支部領辦了沈陽市青春聚力稻米專業合作社,主打農家自留米系列產品,通過電商等渠道,推出了“水田招租,私人訂制”的產銷模式,將大米通過互聯網賣到3塊多。
此時,團沈陽市委提出了一項扶持創業的政策,可以為合作社提供最高150萬元的免息創業貸款,這無疑是推動合作社發展的強大動力。
“農民有本事有能力種好地,可轉變經營理念很難。要想讓農民轉變理念除了做思想工作,就是讓農民嘗到甜頭真正受益,他才會相信你,跟著你,要通過創業找到出路。”
吳書香說,這些年來,黨中央對農村的關注實在、農村的發展實在。“在基層做事就像在田里種地,不種它不長,基層的事情不實它就沒效果。農村的日子實在,酸甜苦辣,可親可敬,在基層整天和村民在一起,心要實在,你實在了村民比你還實在。”
吳書香認為,黨十八大以后,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這是給廣大農民的內心鼓勵和客觀保障,中國的農村是社會發展的緩沖帶,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能量。大學生到農村,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人才資源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大學生到農村創業,通過創辦產業,帶動農民致富,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在服務三農的過程中,就是對年輕人最好的鍛煉。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