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位于壺口岸畔的吉縣,近年來緊緊抓住國家光伏扶貧試點縣的政策機遇,堅持把光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精心組織、精準施策、全力推進,走出了一條“一次投資、循環發展、長期收益‘的光伏扶貧開發新路子,有效保障了深度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目前,全縣79個行政村均建起了100KW光伏發電站,這在全省是第一家;建成了兩個總計40MW的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今年正在實施一個9MW多村聯建光伏電站項目,預計6月份建成并網發電。
吉縣是一個山區農業縣,海拔高、光照強、可利用土地多,擁有發展光伏發電的優越條件。2015年以來,該縣依托土地資源優勢,結合脫貧攻堅的現實需要,因地制宜、多元融資、分類實施,采取3種模式發展光伏發電。一是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堅持“村委申請、合理布局、規范運作、統一管理”的原則,按照先貧困村、后非貧困村的建設步驟,在全縣所有行政村建設100KW村級光伏電站,加快推進光伏電站行政村全覆蓋。項目用地由村集體自愿無償提供,項目投資財政扶貧資金70萬元,不足部分(不高于10萬元)從項目收益中分3年解決。去年,全縣79個村級電站全部建成,目前全部并網運行。二是建設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在可利用土地面積大的區域建設10MW以上大型地面光伏發電;通過招商引資,由企業投資建設。屯里鎮30MW電站總投資2.2億元,用地采取租賃方式,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900余畝,實行油用牡丹育苗、種植、加工和光伏發電綜合開發,2016年12月已全容量并網發電;趙村垣10MW電站,總投資8000萬元,用地利用廠房屋頂及周邊閑散地、邊角地,2017年12月竣工。三是建設多村聯建光伏電站。在土地利用空間有限、集體經濟薄弱的區域,實行多村聯建光伏電站,全力推動光伏扶貧項目快落地、快建設、快達效。項目資金由建設企業自籌,項目用地采取租賃的方式。今年,該縣在屯里鎮、東城鄉等地,規劃了多村聯建9MW光伏發電電站,預計6月底前并網發電。
“現在我們每天最關心的是天氣,只要天上有太陽,我們村就有收入。”筆者在屯里鎮窯渠村光伏電站采訪時,聽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窯渠村的100KW村級光伏發電站2015年建成并網發電,是該縣建設最早的光伏電站之一,總投資98萬元,建成后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
距窯渠村幾公里外的桑峨村,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太陽能發電板有序排列,綿延數公里,場面蔚為壯觀。
在桑峨光伏電站項目區,筆者見到了正在園區內務工的桑峨村村民張吱吱。以前,他每年僅靠種植家中的1畝6分地及打零工來維持生活。村里引進光伏電站項目后,張吱吱的土地流轉給了光伏公司,同時也進入公司打些零工,收入大幅增加。
光伏扶貧是一項全新的政策,為了切實把這一利國利民的政策落實好,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采取超常規措施規范管理,最大限度使農民得實惠。一是領導高度重視。該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扶貧、發改、國土、財政、環保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光伏扶貧開發工作領導組,各鄉鎮、各行政村也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明確目標任務,確定專人負責,全程抓好項目工程征地、建設、管理等工作;制定了《吉縣加快推進光伏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在項目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面作出全面具體的規定,確保了光伏扶貧工作扎實有序高效推進。二是規范管理促發展。為了保證光伏電站高效運行,可持續地發揮其帶動深度群眾脫貧、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作用,該縣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聘請臨汾市晶輝公司統一負責全縣村級光伏電站的運營管理和技術服務。同時,制定了《吉縣光伏扶貧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光伏電站收益,重點幫扶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低保戶、五保戶、殘疾、智障、大病等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和受災人口。三是三大效益正凸顯。每個村級光伏電站,每年收益10-12萬元左右,剔除償還質量保障金和日常運營維護費用,20%用于扶持無勞動能力的深度貧困人口,40%用于救助本村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因意外傷害等原因致貧的農戶,4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用于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村集體公益性事業及產業扶貧項目建設。
在吉縣,發展光伏發電既保護了農村環境,更推動了綠色農業生產及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又一個朝陽產業。目前,全縣村級電站累計發電747萬度,結算電費285余萬元,30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收益和救助。(鄭曉鋒 劉京健)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