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體制僵硬,資源退化,人心渙散,機制缺失,這是古縣國有林場改革前面臨的突出問題。
找準問題,各個擊破,以敢啃硬骨頭的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這是古縣國有林場重獲新生的必由之路。
古縣國有林場建于1971年,轄7個管護站,涉及5個鄉鎮、20個林區村,總管護面積14.42萬畝,是全縣唯一的地方國有林場。
國有林場改革工作啟動以來,古縣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立足實際,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林場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府主導 強力推進
政府是國有林場改革的“推動手”和“破局者”。
“古縣的林場改革能有現在的局面,說到底是來自縣委、縣政府的支持與推動”,作為改革的親歷者,古縣林場場長張春榮深有感觸。
古縣國有林場改革工作啟動以來,該縣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國有林場改革領導組,制定了《古縣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了國有林場的功能定位、機構建制、財政編制,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改革任務,切實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工作責任到位、資金投入到位、保障措施到位。
同時,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黨政班子聯席會議、政府常務會議,及時協調解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深入森林培育現場、產業發展區域、棚戶區改造工地、困難職工家中,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堅持改革延伸到哪里,問題就化解在哪里,全面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生態導向 保護優先
國有林場是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維護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多年來,古縣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狠抓生態林業建設,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在2013年9月國有林場被山西省綠化委員會、山西省林業廳授予“綠色生態林場”。特別是林場改革工作實施以來,古縣更是把森林的提質增效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最嚴格的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堅守生態紅線,確保了森林資源安全。
堅持不懈“育林”。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古縣國有林場堅持以國家天保二期工程為依托,統籌整合各類政策和資金,完成中幼林撫育3.9萬畝,更新造林0.2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回購林地0.4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39.8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7.23%。
多管齊下“護林”。 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古縣投資95萬元,新建防火通道74公里,組建了100人的森林防火應急小分隊,突出網格化巡查、信息化監控、科學化管理,有效遏制了森林火災、涉林案件,確保了生態資源安全。
預防為主“管林”?!耙癖Wo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惫趴h國有林場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健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和防治體系,不定期開展核桃腐爛病、油松毛蟲和松材線蟲病等防治工作,森林生態功能逐年提高。
民生為本 創優環境
改革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林區發展既要保護好生態,也要保障好民生。古縣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積極協調解決好林場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從2014年起,將林場列入財政預算,每年撥付150萬元,職工工資及“五險一金”全部解決。同時,創新管理模式,現有63名職工中,正式在編人員22人,其余21人采取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新增貧困護林員16名,實現了人穩林安。
此外,縣財政還投資180萬元,新建了5個管護站和1個瞭望塔;投資85萬元,新修、拓寬、維修林區主干道74公里;協調通信、電力等部門,投資135萬元,解決了國有林場兩個管護站的用電、通信問題,管護站點實現了“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網絡、通電視),有效改善了林場管護條件。
古縣緊緊抓住林墾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機遇,在縣城腹地無償劃撥土地4.5畝,出臺水、電、氣、暖、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優惠政策,投資1400余萬元,新建框剪結構綜合樓一棟,合同工與正式在編人員享受同等購房優惠政策,解決了全場54戶職工的住房困難問題,真正實現了“讓國有林場貼近現代文明,讓現代文明走進國有林場”的發展理念。
健全機制 盤活資源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古縣國有林場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按照“遠山嚴格保護、近山科學利用”的原則,吸引社會資本,鼓勵林場職工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盤活森林資源資產,增強林場可持續發展能力。
科學的發展機制。核桃、連翹是古縣農業特色產業。國有林場有效利用資源優勢,籌資200余萬元,建成集核桃種植、節水灌溉、科技推廣、氣象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的核桃種植示范園300畝,既使核桃真正成為強場富民的支柱產業,又為全縣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提供了樣板。在此基礎上,鼓勵國有林場利用技術資源優勢,成立了古縣“崇森態”園林綠化公司,結合淤泥河——將軍墓旅游開發、華潤集團風電、中藥材立體種植基地等項目,支持祖師頂康養基地建設,投資535萬元完成了13.5公里的康養道路,修建了2公里的木棧道生態走廊和集360度紅外遠程監控、森林資源監測、移動網絡覆蓋和觀光于一體的防火瞭望塔一座,景內優美的自然景觀,加上林場獨具特色的萬頃人工林海,屆時將建設成集游覽、科教、民俗、經濟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康養及生態體驗基地,成為周邊地區的最佳森林康養旅游休閑場所。
靈活的合作機制。森林是綠色銀行。古縣支持國有林場探索推行了“龍頭企業+基地”“基地+農戶”的合作發展模式,引進山西華海天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山西裕豐特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發展連翹經濟林5000畝,實行立體種植,使有效的森林資源發揮了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支持林場職工依托優勢,勤勞致富,實施了“雙萬”工程,即發展核桃1萬株、連翹1萬畝,探索了“收益分成”共享機制,實行經營利潤“二八分成”,即職工分紅80%、林場分紅20%,充分調動了職工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增加了林場職工的收入,又增強了林場發展后勁。
有力的支撐機制。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的作用,提升林業綜合管護水平和發展能力。建立定點聯系人才制度,常年聘請林業專家實地培訓、現場指導;建立場?!奥撘觥敝贫龋c科研單位簽訂長期實訓協議,與高等院校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建立系統學習交流制度,組織林場技術骨干外出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林場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古縣國有林場改革結出了豐碩果實,實現了生態與民生比翼齊飛,互進共贏?!皺C制體制理順了,后顧之憂解決了,干事創業平臺搭好了,剩下的,就是我們林場職工大刀闊斧地干了!”張春榮對林場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記者 李衛紅 荀丹薇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