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社區是城市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的“神經末梢”,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2018年以來,侯馬市以基層黨建為統領,從群眾的需要出發,在社區推進品牌化服務,建設市民共同的幸福大家庭。
建設標準化社區,搭建服務群眾的大平臺。社區基礎設施落后是許多城市管理的“短板”。侯馬市加大財政投資力度,通過開發配建、駐區單位援建、村社共建等多種途徑,推進社區場所提檔升級。2018年,該市共投資900余萬元,打造出市府北巷、東街、七所社區等一批高標準示范社區場所,使所有社區場所均達到500平方米以上。在文明路南二巷,一座新落成的1000余平方米的二層建筑格外靚麗,這里是新揭牌入駐的路東辦事處新民巷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部功能齊全的“便民服務站”“談心談話室”“健康自測小屋”“四點半學校”“社區博弈空間”……大大提升了服務群眾的能力。2018年11月20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岳普煜,市委副書記、市長劉予強,帶領臨汾市17個縣(市、區)委書記來這里專題調研,對侯馬的社區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
黨建統領創新品牌化服務。在侯馬市委組織部的統一部署下,侯馬市各個城市社區以“暖心工作法”黨建服務品牌為指引,全面實施“品牌化特色化”黨建服務項目,不斷提升服務居民群眾能力和水平。
路西辦事處東街社區的“筑家工作法”獨具特色:以黨建引領為“頂”,以聯系居民為“基”,以和諧穩定為“柱”,以文化惠民為“大梁”,以便民利民為“窗”,以民事調解為“門”,把社區構筑成為黨員之家、居民之家。通過部門聯創、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等措施,轄區黨員隊伍由10余名發展到70名;社區“兩委”成員每周入戶3次,每月對駐區單位走訪兩次,每年要走遍轄區每戶居民;組建了戲曲、舞蹈等文藝團體,每年排練、演藝100余場次;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實行一站式服務,對特殊家庭還提供上門服務。轄區一位70多歲的居民王大媽,雖有3個兒子,卻衣食無著。社區黨支部書記路兵勝一邊每天自費給老人送去飯菜,同時多次走訪其子女家調查勸解,安排調解員做子女思想工作。最后又幫助老人通過法律程序解決了養老問題。
澮濱辦事處七所社區的“七色服務法”,是打造幸福居民社區的“彩虹橋”。“七色服務法”,即紅色黨員凝聚服務、橙色孝老敬老服務、黃色扶貧扶弱服務、綠色助學助幼服務、青色民事調解服務、藍色文體娛樂服務、紫色衛生健康服務。整合資源,聘請轄區單位工作人員擔任社區黨支部兼職委員,成立社區大支部,強化黨組織核心統領;定期開展健康講座、法律咨詢,赴敬老院開展志愿服務,定期入戶跟蹤幫扶貧困家庭;青年黨員和志愿者組成了“助教先鋒隊”“環保先鋒隊”等5支志愿者隊伍,定時開展公益活動。轄區特困家庭學子杜康,2018年相繼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姥姥和母親,陷入了極度困難。七所社區24名黨員為杜康愛心捐款1720元。在黨支部推動下,鄰居、志愿者等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行動,幫助杜康重新裝修了住房。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永紅與杜家結對幫扶,為其申請各類救助資金7000元,為杜康辦理低保,使杜康能夠安心在大學就讀。(秦明忠)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