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又作蒼額,傳說上古時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傳說倉頡之前尚無文字,人們“結繩記事”“契木為文”。“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躓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說文解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開創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今堯都區堯廟鎮西趙村,傳為倉頡故里,村口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立“倉頡造字處”石碑。
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如《荀子·解蔽》稱:“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韓非子·五蠹》:“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緯書《春秋元命苞》中,進一步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司馬遷著的《史記》、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同持這樣的觀點。
據《臨汾市志》 百度百科摘編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