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繁忙的工作日,還是節假日,越來越多的汾西人民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充實生活:在圖書館,聞書香,品書味;在博物館,了解汾西的發展變化,“觸摸”家鄉的悠悠歷史;在文化公園,男女老少引吭高歌,贊頌百姓的幸福生活;在農村,農民坐在小板凳上,欣賞載歌載舞的文藝下鄉;在文化廣場上,和著律動的節奏,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在汾西,文化氣息融進了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來,汾西縣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把文化強縣作為經濟建設的支撐,把保障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基本權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文化惠民,推動文化發展,讓文化溫暖廣大群眾。
文化下鄉 歡聲笑語在身邊
歡快的舞蹈,優美的歌聲。去年8月中旬,汾西縣文化館組織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文藝下鄉大巡演,走進鄉鎮農村,為老百姓送去了一道道精彩的文化大餐。他們自編自演的三句半《群眾路線大家贊》用藝術形式生動表達了農民群眾的心聲,汾西干口《社會風》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激發干部群眾攜手共建美麗汾西的熱情。巡演所到之處,他們都邀請當地文藝愛好者同臺表演,博得現場觀眾爽朗的笑聲。
免費看戲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去年,該縣蒲劇團開展送戲下鄉112場,縣電影公司開展送電影下鄉1240場。
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經典劇目。和平鎮申村的張大爺高興地說:“我們在茶余飯后還可欣賞文藝表演,心里覺得很溫暖。”縣圖書館實行全天候免費開放,群眾可以自由查閱自己所需的科技、理論等文化內容。去年開展的圖書下鄉活動中,免費為群眾送書3500余冊,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特色文化 彰顯魅力新汾西
特色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和魂。汾西縣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大力弘揚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汾西文化,提升了城市品位,促進了經濟發展。
去年,汾西縣創作的眉戶表演唱《老兩口趕集》入選全市小戲、曲藝《征集匯編》。該縣列入縣級以上名錄的48項非物 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進入第二小學教材,被省教育科學院結集出版。汾西威風鑼鼓被文化部評審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佃坪鄉圪臺頭村連續十六年舉辦地燈秧歌和添倉節祭祀活動,使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項目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完成了劉家莊二十閭革命舊址陳展工作,進一步弘揚了當地的紅色文化。
該縣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文化產業政策,全縣各類文化產業得到新的發展。縣蒲劇團著力開拓演出市場,每年堅持在縣內外組織演出300余場,年運營收入達120余萬元。民辦汾西縣鼓樂藝術團堅持每年應邀赴省內外各大中城市演出200多場次,年運營收入80余萬元,已成為全縣文化產業的一大品牌。汾西民間剪紙有限公司年創作剪紙藝術作品600余幅,年運營收入達30萬元以上。
群眾文化 精彩紛呈放異彩
近年來,汾西縣依托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參與文化建設、文體活動提供廣闊的平臺,群眾文化呈現出了精彩紛呈生機盎然的大好局面。
每當夜幕降臨,汾西縣城的公園廣場就歌聲飛揚,男女老少合著節拍跳起來,在人流里旋轉,舉手投足間,歡樂盡情釋放。
去年,汾西縣委、縣政府舉辦了“美麗汾西”燈展活動;圍繞“堅韌、包容、務實、圖強”的汾西精神,開展了慶“五一”、“七一”書畫展;舉辦了9場群眾消夏文藝晚會;組織參加了西山七縣籃球賽;參加了臨三中武道杯武術錦標賽;舉辦了全民健身三級社會指導員培訓班;舉辦了“361度汾西——太原花鍵愛好者聯誼活動”;縣老年大學開展了慶“九九”系列文化活動。。
同樣,在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也毫不遜色,和平鎮舉辦了3場農民消夏晚會,健身操、太極拳,城里有的,村里也興了起來。佃坪鄉發展老年健身協會28個,舉辦了柔力球、秧歌等各種健身比賽。勍香村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和中老年健身站,多年來不斷發展壯大,參加健身的中老年人達到500余人。精彩紛呈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僅展示了汾西兒女歡樂祥和的精神面貌,而且塑造了汾西干部群眾新形象,為促進富民強縣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汾西生態林業托起綠色夢
下一篇: 汾西扶貧開發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