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格”?用現代語詮釋:“人格”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人的能力、氣質、性格等特征的總和。其內涵和具體規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易異。我國古代的“人格”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特別是以孔子思想為基礎構建起來的。
在恪守道德規范方面,強調的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特別強調了“思”的作用。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怠思難,見思義。”這就給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問題,聽問題,想問題,以及說話的語言態度,對待工作和處理義利關系等提出了準則或要求。
在道德修養方面,強調的是:“恭、寬、信、敏、惠”五種品格,即要莊重、寬厚、誠實、勤敏和慈惠。
在個人行為方面,強調的是:“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言行要一致,不要言過其實。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即發財與做官,是人之所盼望的。只有用正當的方式得到它,才正是君子所為,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強調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代儒家所倡導的這種“人格”,雖不盡善盡美,但它作為一種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并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使其世俗化,深深地滲透在普通人的頭腦里,潛移默化在人們的行為中,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迄今還有一定的影響,這不能不說是有其時代的意義和成功的一面。
今天,人類歷史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正在奮力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正在從事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事業,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生活的迅猛發展,必然導致思想道德方面的巨大變化。在建樹新的道德“人格”中,批判地吸取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不無益處。
當然,建樹現代的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的“人格”,單靠吸取傳統的文化中這些有益部分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更高的具有時代風韻的道德規范,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要求和新文化的發展方向。這個更高的具有時代風韻的道德規范是什么呢?這就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所高度概括的:“愛國守法、明禮守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5句話20個字,既吸取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又汲取了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是建樹新的“人格”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
愛國守法,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連生養自己的祖國——母親都不熱愛,那他就不屬于人類了。愛國必須守法,如果對維護全民秩序和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法律都不遵守,何談愛國。
明禮誠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先人早已有說法:“不學禮,無以交”,“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以有禮也。”即不明禮的人連禽獸都不如;做人還要有誠信。人生活在社會上,總要與人交往,不講誠信,爾虞我詐,不僅是不道德的行為,而且也是違反法紀的行為。
團結友善,是力量的源泉,團結就是力量。這里講的團結,是社會的大團結,民族的大團結,而不是狹隘的團團伙伙。這里講的友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善友好,而不是哥們義氣。
勤儉自強,是持家治國的基本保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單位,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個人有沒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保持了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敬業奉獻,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已進入了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不管哪行哪業都是人類的必需,都必須有人從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所以,我們應該像雷鋒那樣干一行愛一行,銳意進取,做出貢獻。
一個人如果能夠真誠地按照這些規范來建樹自己的“人格”,那無疑是一個高尚的人,被人們所崇敬的人。然而談何容易,建樹這樣的“人格”需要勇氣,需要毅力,需要多一點理解和諒解,少一點雞吵鵝斗;多一點互助關心,少一點自私冷漠;多一點急公好義,少一點見利忘義;多一點奉獻,少一點索取,擺正“金錢”和“道德”的關系。我們從來也不反對人們獲得物質利益,更不反對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人人都要生活,并且要生活得越來越好,沒有金錢沒有物資怎么能行?但必須遵紀守法,取之有道,絕不允許鼠竊狗盜。
人格是什么?人格就是力量,就是正氣,就是陽光。一派正氣,一縷陽光。讓正氣吹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讓陽光撒遍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吧!(張同廷)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永和縣扎實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
下一篇: 帝堯文化服務襄汾旅游經濟的價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