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爭我搶,互不相讓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市區突然車滿為患,從主要街道到小區街巷,觸目所及,到處是排成長龍的車流。急劇增加的車輛表明: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家庭經濟實力增強了,但急劇增長的車輛卻給市區交通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間,部分路段用寸步難行毫不夸張。于是,有人感嘆:行車難,難于上青天。毫無疑問,車輛增多和交通相對滯后是導致交通擁堵的主要矛盾,但強行加塞、隨意停放、違章行駛、占道經營等等人為因素,則使得市區交通雪上加霜。
鏡頭一:十字路口加塞多
3月10日中午,記者乘17路公交車行至市區解放路與迎春街十字路口時,由東向西方向行駛的左轉車道車輛雖然排隊不長,但記者所乘的公交車等到第3個綠燈亮時方才駛過。對此,車上的乘客難免有些著急和抱怨。
“沒辦法,加塞的車輛實在太多,如果硬憋著上,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雖說是加塞車輛的責任,但也會因此而更加耽誤了乘客的時間,到頭來兩敗俱傷。”公交車司機無奈地說道。
記者注意到,該路口有兩條直行車道,僅有一條左轉車道,因此一般情況下左轉車道的車輛排隊較長。一些由東向西方向行駛的車輛在行至此路口要左轉彎時,并沒有按規定依次在左轉彎車道等候,而是行駛在直行車道上,一旦左轉彎綠燈亮了,再借機加塞。記者觀察到,每個左轉綠燈亮后,左轉彎大概能通過16輛左右的機動車,然而,加塞的車輛便有七八輛之多,有時,左轉車道的車輛不愿給加塞車輛讓道,兩車便會有一個短暫的“對峙”,一些非機動車和行人也借機“見縫插針”,這樣車輛一起一停,再避讓一下行人,每個綠燈亮時可以通過的車輛便會少三四輛。
對于加塞這種行為,所有人都表示反感,但一些受訪車主則表示有時候選擇加塞也是迫于無奈:“十字路口你不加塞,別人也會加塞,這樣一來,排上好幾個綠燈也過不去,上班、辦事就得遲到。”
那如果機動車在上路時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養成一個好的行車習慣,相信市民出行時的路況會有很大改觀。兩年前,記者去省城太原參加培訓,因居住地離培訓地較遠,第一天提前40分鐘打車前往,此時正值上班高峰,幾個十字路口均排著長長的車隊,心里不由得泛起嘀咕。“車流這么長,怎么也得等三四個紅綠燈吧,是不是計劃的時間少了,第一天就遲到多不好?”沒想到,連續幾個十字路口,都是第二個綠燈就過去了,原計劃40分鐘的車程僅用了20多分鐘。連著兩天下來,記者發現,就算十字路口排隊車輛再多,大家也都依次排隊、各行其道,極少看到加塞的車輛,大大提高了十字路口車輛的通行量。
鏡頭二:馬路變身停車場
市區五一路、廣宣街、體育街、財神樓、解放路等鬧市街道,路兩邊滿滿當當停著兩排車,給本就擁擠的車道又添了一把堵。
“三八”國際婦女節當日,正值周末,記者在市區財神樓看到,路兩邊停滿了車輛,更有甚者一邊的馬路上停放著兩排機動車,本就不寬的道路僅容得下一輛車通過。“你看這車停的真是考驗開車技術,還好咱這技術不錯,否則都過不去。”一路過于此的車主搖下車窗掌握車距,在小心通過時還不忘調侃道。
機動車隨意停放的行為,讓出租車司機師傅們最為頭疼,他們紛紛表示:在市區跑車,醫院、商場和學校附近是他們最不愿途經的路段,因這些地段的路兩邊時常都是滿滿當當地停放著車輛,可通行的道路窄之又窄,稍有不慎,便會堵車。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馬路堵得跟停車場似的。”
鏡頭三:逆行車輛難前行
市區的花果街、財神樓、洪家樓、科委巷等街道都為單行車道,然而就是在這些單行車道上,逆行車輛卻屢見不鮮。
市民趙女士就因一次逆行經歷而倍感尷尬。一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趙女士開車下班回家,見花果街南口并沒有駛進的車輛,便心存僥幸打算逆行駛出花果街。可哪知就快到花果街南口了,突然駛進來兩輛機動車,見狀,她急忙打算避讓,但為時已晚。“路兩邊都停滿了車輛,相向而行的車輛根本沒有錯車的空間,更無奈的是我后面還緊跟了一輛逆行車。”僅一小會兒的工夫,花果街南口就被堵住了。不僅如此,因花果街南口堵車引起連鎖反應,導致鼓樓東大街也堵了起來。對此,趙女士倍感尷尬和歉意。“本是圖自個省事,想走個近道,卻被堵了好一陣子,堵了自己不說,還牽連其他街道引起‘連鎖反應’,這完全就是自找苦吃,自己給自己添堵嘛。”
鏡頭四:攤位占道行車難
在市區五一路百匯門口,非機動車道的兩側都擺滿了賣包、賣鞋子、飾品的小攤位,很多行人駐足挑選商品,電動車、自行車只好行駛在機動車道上,與機動車共搶 一道,道路擁堵不說,還給非機動車輛的安全帶來很大隱患。
不僅百匯門口,像市區貢院東街、解放路、平陽廣場等街道上,一年四季都有占用非機動車道擺攤的現象。眼下,天氣逐漸回暖,擺攤的攤位也越發多了起來,這也給我們的城市交通帶來壓力。
市區的東關路無疑也是商販們占道經營的“重災區”。本就不寬的東關路一到下午時分,小商小販們就會將商品擺放到馬路邊上,有時為了搶生意,硬是把商品往馬路中間放,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共駛一道,加之此路口還有一學校,堵車成了附近居民的“家常便飯”。
鏡頭五:隨意穿行險情高
在我市各個街道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路邊湊夠一撮人說走就走,跟紅綠燈沒關系,只看人不看燈;有的人在從眾心理的支配下,只要有人走就跟著走;有的人懷有僥幸心理,明知闖紅燈危險卻認為不幸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還有的人自私冷漠,看到因自己闖紅燈而導致交通堵塞,不僅不感到羞愧,反而覺得闖紅燈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對交警、協管員和路人的提醒滿不在乎,更有甚者破口大罵。這種俗稱“中國式過馬路”的方式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市的交通秩序,也讓行人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威脅。然而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大一部分市民對于這種過馬路的方式都是習以為常。
剛剛從臺灣旅游回來的關俊彥對臺灣的交通大加稱贊,他說:“此次臺灣之行,交通文明讓我最為嘆服,大家各行其道,遵守交規,城市交通有條不紊。”
鏡頭六:三輪車再現街頭
“真是討厭,今年年后,大街小巷又會看到營運的三輪車,不遵守交通規則,見縫就鉆,仗著車體小,穿梭在人流、車流當中。”對于年后營運三輪車又現街頭這一現象,市民張先生迫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整治力度。
張先生說:“去年市區開展三輪車專項整治后,交通狀況明顯改善。今年過年時,街頭零星看到幾輛三輪車在營運,年后,營運的三輪車又呈上升趨勢。”面對這一現象,張先生希望相關職能部門能建立長效機制,避免玩‘貓抓老鼠’的游戲。“營運三輪車之所以又現街頭,關鍵還是因為有市場,因此,市民在出行時拒絕乘坐三輪車,這也是對自身安全負責。”
記者感言:
以上這幾個鏡頭在我們平日出行時隨處可見,捫心自問,每當我們在抱怨市區道路太擁堵時,是否認真審視過自身在出行時的一些不文明行為。
前年,為了解決市區擁堵狀況,我市多個部門聯合對市區向陽路、解放路、貢院街、五一路連接鼓樓南北大街的4個十字路口(郭家莊十字、水廠十字、師大十字和五一路十字)進行拓寬改造,在原先道路基礎上向外拓寬增加右轉車道和非機動車道,旨在緩解交通擁堵。可兩年下來,這些路段的路況并沒有明顯改觀。今年,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關注民生改善,很多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民心工程,尤其是市區的街道建設、貫通等事宜被多次提起,其中包括秦蜀路(鼓樓南北街)的拓寬改造、五一東路貫通工程、煤化巷改造等,相信我市市區今年在城建面貌上勢必更上一個新臺階。
那么是不是交通改善了,市民出行就暢通無阻了呢?記者認為,如果市民不增強文明出行意識,出行時為所欲為,不遵守交通規則,就算是再寬的道路也會“堵了人心。”你爭我搶,互不相讓。
(記者 盧婷 文/圖)
責任編輯: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