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珠三角局部地區再現用工緊缺,有人稱“民工荒又來了”!果真是民工荒嗎?有必要說說清楚。
國際金融危機對就業的沖擊,農民工最先感受到。去年底,大量農民工失去工作、返回家鄉。隨著經濟企穩向好,農民工陸續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人社部的統計顯示,到9月底,97%以上的外出農民工實現了就業。與年初農民工就業的困難重重相比,形勢的確大為好轉。但另一個數字恐怕很多人沒注意到,那就是外出農民工的總量比過去明顯減少,約為正常年份的94%左右。由此判斷農民工就業已不是什么難題、甚至出現勞動力供不應求的“民工荒”,顯然言過其實。
有的企業“缺工”是事實,但原因要具體分析。
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以外向型為主,農民工最集中的地方是這里,去年底減員最集中的企業也在這里。內需逐步啟動,外貿有所復蘇,之前大量減員甚至停工的企業有了招工的需要。但信息的傳遞有個過程,一時間勞動力供求未能很好地對接是正常現象,不能就此判定發生“民工荒”。
另外,這時的招工主要是“補員”,而不是新增用工。人社部監測的企業崗位變化已印證了這一點,6、7、8三個月崗位數略有增長,但1—8月總體上增減相抵還是凈減。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對外貿的影響還在延續,企業的訂單能否持續增加、“補員”能否進一步補下去,尚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農民工就業也不容樂觀。
就業狀況怎么樣,除了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從數量上看,已外出的農民工中只有不到3%的人未找到工作,人數不算多,似乎找工作的難度不大。但從質量上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工時方面,很多農民工無法簽訂長期的勞動合同,許多甚至沒有合同,只是先干著,就業穩定性差。工資方面,農民工工資在2008年之前曾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但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工資增長的步伐基本處于停滯狀況,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下滑。由于國家為穩住崗位允許企業緩繳或少繳社會保險,農民工的社保待遇也相應縮水。
種種情況都表明,農民工就業還未回到過去的軌道,更談不上“民工荒”,仍需要政府下更大力氣為其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一些企業之所以喊“民工荒”,還有舊觀念在作怪——習慣于農民工排著長隊等在企業門口,招呼一聲就蜂擁而至任其挑選;習慣于農民工不挑活兒、不挑工資、不挑社保,每月給七八百元就心滿意足。這種不正常的狀況早該改變,也正在改變。隨著農民權益意識的覺醒,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農民工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企業如果一直秉持這種老觀念,其用工恐怕會永遠“荒”著。(人民日報 白天亮)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東北站上全面振興的新起點
下一篇: 專用采訪證,輿論監督還是監督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