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堅守著“養兒防老,靠地保障”的傳統,沿襲這個古老的傳統,大多農村家庭親情融融,和睦相處,但也有不少家庭因養老問題演繹出了糾紛與矛盾,導致年邁老人老無所終,不能安心頤養天年。隨著今年9月國務院新農保政策出臺的消息在全國各地傳播之后,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們高興得像過年似的,四處奔走相告,說“今后政府也管我們了,要給我們發退休金了”。一時間,新農保成了農村最熱門的話題。
盡管《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2009年試點覆蓋面僅為全國10%的縣(市、區、旗),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在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而且目前一些地方尚未啟動,可是,農民們早就踮著腳尖,在那里像盼星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好事早些來臨。
當然,此前已有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啟動了農村養老保險,如浙江、江蘇、河北等地,有些縣市甚至基本普及。然而,這項被專家稱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創新制度”到底在一些先行地方進展如何?即將啟動的地方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難題?新老制度能否做到無縫銜接?現行標準能否真正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社會保障如何走完最后的里程?這些疑問都是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焦點。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于2009年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奔赴浙江、河北一些縣市農村進行了深入調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確實將惠民政策當作頭等大事來辦,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發達還是欠發達地區,推行農保最大的障礙還是財政缺口問題。與此同時,記者還發現,一些偏遠山區的農民依然在貧困線上艱難地掙扎,給他們發放養老金,真的猶如雪中送炭。(中國經濟時報 林春霞)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打黑不能讓“保護傘”逍遙法外
下一篇: 廣西香蕉滯銷事件帶來什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