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擔心,讓記者想到,今年春節前后,內地游客赴港搶購奶粉的事件。搶購潮出人意料地愈演愈烈,在很短的時間內蔓延至澳門,一度導致港澳兩地奶粉貨源緊缺、價格上漲,港澳兩地居民怨聲四起、聯合抵制,甚至呼吁特區政府對內地游客開征“奶粉離境稅”。初見此類報道,記者與許多人心境相同,都認為那眾多年輕父母千里迢迢趕赴港澳只為區區奶粉,是否有小題大做之嫌?如今終于能體會到他們的心情。
又不禁讓人陷入思考,為什么年輕的父母會組團搶購港澳奶粉那么夸張?為什么會出現在貨架間來回徘徊不知所取的現象?為什么國人會對烙著“進口”字樣的奶粉趨之若鶩?這種種的種種,無不昭示著,我國奶粉行業正遭遇著質量安全的信任危機。
從2008年,蘭州發現了首例由食用奶粉導致的“腎結石”嬰幼兒,引發了奶粉質量安全、產品信任危機開始,同年9月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消息,三鹿、雅士利、伊利、蒙牛、圣元等22家各大知名企業的產品中都查出了“三聚氰胺”,乳品行業一度成為千夫所指。然而,“三鹿奶粉”陰云未散,超標三聚氰胺奶粉卻在2010年再度“現身”,警方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廠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達500余倍的產品,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奶粉質量安全暴風驟雨般地聲討。有人說,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使一個曾經享譽全國的大型乳制品企業頃刻間倒閉,不僅產生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而且對整個乳制品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重創,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缺乏誠信。
豈止是奶粉行業,瘦肉精”塵埃未落,染色饅頭”、回爐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來……整個食品領域,已經讓公眾的信任消耗殆盡。記者從事媒體行業數年來,也曾參與了數次工商、質監等部門對“黑作坊”的打擊取締,親眼目睹了一些非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污水橫流、衛生狀況糟糕、添加劑任意使用那怵目驚心的現場,至今心有余悸。面對種種令人作嘔的行為,我們不禁要問,曾被中華民族所恪守的誠信美德,為何如此缺失嚴重,作為普通的消費者,我們還能相信什么?
今年6月,走進高考考場的很多學子們都有幸重溫了一次心靈的過濾,擺在他們面前的全國卷2高考作文題目赫然就是:誠信。一名考生對守在考場外面的記者說道:誠信二字猶如千斤,面對社會上種種誠信缺失的現象,我在構思作文時感到十足的壓力。”
“十足的壓力”,一個孩子提到的話題,一個孩子對“誠信”的渴望。這份壓力,應該由誰來承擔?
食品生產商嗎?添加劑、漂白劑、瘦肉精、膨脹劑……五花八門的化學、非化學物質不斷出現在我們的食品中,在利益的面前,視誠信為糞土的他們應該做些什么?
監管部門嗎?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為何總是查而未果?在所有印有或者不印有“Q質量認證”的食品進入流通領域的關口,誠信度漸失的他們應該做些什么?
消費者自己嗎?除了被動地拿健康和生命做賭注,對整個行業失去信心的他們還能做些什么來保護自己?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問題。
柴云祥
【責任編輯: 劉靜】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