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萬多元,光送禮就送了近3萬元。”重慶市城口縣廟壩鎮興旺村村民李習瓊談到“送禮”很無奈地說。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被“人情債”困擾的不止李習瓊一人。2013年,城口縣廟壩鎮共操辦各類酒席1063次,收送禮金6300余萬元,而全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和才9300萬元。(11月5日《北京晨報》)
中國人向來講究禮尚往來,朋友鄰里之間正常的人情往來無可非議,具有一定互助性質。可是現如今的“酒宴”名目繁多,人情鏈越拉越長。你給我一份禮金,我只能在原來的數額上加碼來還禮,如此一來,禮金只能層層加碼,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人人都身不由己,只能邊抱怨邊隨禮,若覺得劃不來,自己也會想著法子請客撈回來。這種種行為讓傳統的“禮尚往來”異化變味,成為人們“甜蜜”的負擔,甚至成為斂財的手段。當民風不能自控時,社會的管理和引導就應該出手。
在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和“反四風”之下,黨員干部之間的“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亂辦濫辦之風已得到有力遏制。但是仍存在渾水摸魚的情況,也正是因為領導干部的不良示范,將民間扭曲變味的人情消費推向了制高點。
然而,中國自古就推崇艱苦樸素和勤儉節約,只是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漸漸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誨,鋪張浪費開始興風作浪,催生了基層沉重的“人情債”。所以在當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健康、文明、節儉的生活方式已迫在眉睫。現在信息發達,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起到教育和監督民眾的作用,達到改善“人情變種”的目的。
“少數人靠覺悟,多數人靠制度”。現實中,一些浪費現象時有反復,一些鋪張行為禁而難絕,除了認識層面的欠缺,還在于制度約束的疏漏。雖然已經出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但是在約束基層民間行為方面未有相關制度,縱然送禮是風俗習慣,不能用法律法規約束,但制定相關公約、倡議書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唯有通過剛性制度來約束多數人的行為,才能確保整治效果的持續和長效。
總言之,遏制“人情債”,干部帶頭、宣傳教育、制度約束三者缺一不可。 景文婷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莫將學生當“人肉盾牌”
下一篇: “電老虎”的末日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