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創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
——九論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四屆二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本報評論員
安全穩定的環境,是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特別是在全市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更要堅決把安全穩定作為“生命線”高壓線”,努力創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
創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就要堅持不懈抓緊安全生產。雖然我市已連續5年沒有發生重特大事故,但安全生產的基礎仍不牢靠,各類安全事故依然時有發生。我們不能有絲毫松懈,一定要警鐘長鳴、常抓不懈。尤其是在煤炭市場有所好轉的情況下,更要以極端負責的態度抓好安全生產,堅持“安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壓倒一切”的理念,全面做好各行業、各領域、全社會安全生產工作,做到安全責任全覆蓋、安全監管全覆蓋。要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嚴守不發生重特大事故這條底線,將安全工作重點從“事后處理”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督”上來,確保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
創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就要下大力氣抓好環保工作。環保工作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堅定建設“生態強市”的信心,把生態環保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黨政同責”和“終身追責”的剛性原則,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要以對人民群眾、子孫后代高度負責和“零容忍”的態度,始終保持嚴管、嚴查、嚴處的高壓態勢。要對在環保工作中不擔當、不作為、不落實的干部,依紀依規嚴肅問責。要聚焦問題整改,主攻薄弱環節,補齊工作短板,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深入開展“鐵腕治污”行動,打好控硫治污攻堅戰。要科學調控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轉型發展,加大劣質煤、焦治理,從源頭上遏制污染。要通過人大立法、制度細化等措施,從法律和制度層面規范環境治理行為和手段,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采取公開承諾、有獎舉報等方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社會形成“共防、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創造安全穩定社會環境,就要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上下工夫。近兩年,我市社會大局總體平穩,但一些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給社會穩定帶來較大隱患。我們要不斷創新社會管理,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體制機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要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開放共治,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要作用,統籌各方力量資源,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要認真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加強源頭預防和源頭化解,筑牢“第一道防線”。要注重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處理信訪問題,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調解、疏導等辦法,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切實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
同時,也要做好輿情應對工作。各級干部要認真學習網絡媒體傳播的有關知識,提高應對網絡媒體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強應急管理,健全完善各類應急管理機制和預案;要高度關注輿情動態,加強網絡安全值守和輿情監測預警,及時掌握各類苗頭性、動態性的情報信息;要積極回應輿情關切,主動介入,及時發聲,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全面回應網民關切,及時糾正工作中的錯誤和不足,切實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
安全才能穩定,穩定才能發展。全市上下一定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把安全穩定工作做實、做細、做好,為推動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