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回家過年就意味著各種開銷,面對著遲遲不愿“鼓”起來的錢包,你還敢回家么?一項調查顯示,70%的網友表示今年過年將會回家,但57%的網友則表示,春節如果回家,最害怕賺錢太少不夠用。近八成的網友表示,自己過年回家的花費已經超過了自己一個月以上的收入。1月15日《羊城晚報》)濃濃的鄉愁,是每個在異鄉行走者都揮之不去的情結;團圓的愿景,在年終歲末發酵得越來越濃烈。回家,原本只關乎情感意愿,不關乎經濟能力;不管有錢沒錢,對親情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樣的。然而,在經濟因素不斷嵌入社會生活的當下,回家不僅是一種情感性的社會活動,還是一個消費性的經濟活動。
回家成本太高,已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甚至是一些人不愿意回家的“絆腳石”。這里面,固然有滿足基本的出行、社交、禮儀需要的常規消費;可是,虛榮的符號消費,也會本末倒置地加大回家過年的成本。
春節本是合家團圓的節日,卻在無形之中成為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舞臺。在抽象的“臉面觀”里,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往往和他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掛鉤;于是春節便成為講排場、比闊氣的平臺。正如北京大學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逐漸失去了情感表達的能力,因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當人們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壞,春節消費的水漲船高,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
不論是“做給別人看”的炫耀性消費,還是“打腫臉充胖子”的透支型消費,抑或是“跟著別人走”的從眾心態,在收入不高、負擔不輕的前提下,為避免“丟臉、掉面子”,回家的人們花掉了一個月以上的收入,甚至有15%的網友表示“回家一次,損耗半年”。為節約開支,一些人選擇不回家或接父母來過年。
回家,是基于生活本身最樸素也最強烈的渴望,一旦裹挾了太多的利益考量,必然會走調、變味。只有走出虛榮的符號消費怪圈,減少攀比、炫耀和跟風的消費行為,多一些親情互動,多花一些時間陪陪父母親人,過年的味道才會更加醇厚。
■楊朝清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莫讓“年味兒”悄悄溜走
下一篇: 農村市場緣何成為山寨商品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