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從前,一到年底,那濃濃的年味兒就早早地撲面而來。
而現在,盡管春節消費搞出了許多新花樣,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年味兒”何以變淡?物質生活的富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日子富裕了,物質生活上,吃的喝的用的,天天像過年,年與不年沒啥區別,于是“年味兒”也就淡了。但是,只要是中國人,年總是要過的。至此,過年的方式開始不斷翻新,追求新鮮刺激、變著花樣消費,從網絡購物,到度假旅游,聚會K歌、短信拜年、微信傳情、電子賀卡等等過年方式隨之而來。然而,折騰來折騰去,人們發現這似乎不是我們要的那個“年味兒”。
那么,什么是“年味兒”呢?有段春節諺語這樣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以前過年,雖然社會物質供應匱乏,但正是這些傳統方式最直接地體現出濃濃的過年氣氛,自春節籌備期開始就洋溢著熱鬧紅火的喜氣,逛廟會、看冰燈、剪窗花、包餃子,更是讓大人孩子都盼著春節早日到來。啥是“年味兒”?那份兒對生活的心氣、喜氣,就是“年味兒”。
誠然,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年味兒”有不同的理解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說,不讓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須正視和解決的文化命題,還是應淡化物質味道而突出精神文化內涵。因為,春節之所以在人們心里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關鍵在于她由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積淀而成,是民族團結、家庭和諧以及每個人信念情感的精神寄托。在春節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回歸文化本位,才能讓年文化成為不斷凝聚家族民族的紐帶。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每一個春節,都包含著中國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豐富故事,交織著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的復雜內涵,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個鏡像。對于“年味兒溜走”的擔心背后,折射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焦慮。應該承認,這些“沖擊”是必然,但反過來也提醒我們:要想留住年味兒的“魂”,既需要通過增進代際溝通讓情感的力量獲得更多認同,也需要我們每個人讀懂“春節”的文化內涵,回歸傳承文化、表達親情、創造快樂的春節本意,這樣,我們就不會讓“年味兒”悄悄溜走。錫剛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 誠信也是大智慧
下一篇: 過年勿讓消費擠壓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