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某”的蓋頭遲遲揭不開?是很難揭,是不愿揭,還是其他?每每遇到負面事件,“某”就會悄悄出現。如同當年阜陽“大頭娃娃”奶粉事件,在對諸多假冒偽劣產品曝光的同時,也順便提到某知名品牌卷入其中。直到幾年后人們才獲悉“某”就是三鹿。企業自己捂著“蓋頭”還可以理解,但早已了解詳情的政府機構也不明言,實在讓人納悶。
不提“某”是什么,肯定不是為消費者著想。如果某品牌的手機普遍存在這一缺陷,消費者卻不知道自己也在用著問題產品,就好比讓一枚定時炸彈繼續留在消費者手中,是對消費者極不負責的做法。這次炸傷了這個人,或許什么時候又會炸傷那個人,而這本來可以避免。
不提“某”是什么,未必是為行業的健康發展著想。同類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用的產品有沒有事兒。如果說明只是“某”品牌自己的問題,消費者不會疑神疑鬼,更不會對該行業失去信心。反而是遮著蓋著,容易讓人懷疑這是行業通病,對質量過關的品牌不公平。
不提“某”是什么,看似是為企業著想,其實不然。對問題企業的庇護,實際上是在禍害企業。企業只有真正吸取教訓,全面深刻地檢討生產經營中的每一個步驟,才能避免產品再出現同類問題。而在“某”字的縱容下,企業難免產生這樣的念頭:“出問題了也沒什么大不了,只要想辦法不公開就行了?!边@樣的企業,說不定何時還要出事,而且是出大事。
就是不提“某”是什么,老百姓難免產生聯想:是不是企業“財大氣粗”,對有關機構做“公關”了?是不是有什么機構“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因而不恪守職責了?要不,同樣是質量問題,怎么有的迅速公布、嚴加批評,有的遮遮掩掩、百般辯護?不能怪老百姓以“壞”心思揣度人,實在是因為有過類似事情發生。有的大企業被查商業賄賂,結果發現不少款項“捐”往當地主管部門;有的企業產品涉嫌壟斷,最后發現企業的出資者就是相關機構的下屬事業單位。當其中問題最終被曝光,受損害最大的不是企業,而是政府信譽。
還是大大方方地把“某”公布出來為好。以誠懇的態度來對待錯誤和缺陷,方能求得消費者諒解。年年都有汽車召回,也沒見哪家企業因此一蹶不振,就是明證。(人民日報 曉 白)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官員替開發商賣房唱的是哪出
下一篇: 農村不是大學生“就業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