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到地方掛職,地方到中央掛職,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干部掛職,在不改變現行人事行政關系的前提下,在促進機關精簡機構、交流人員、培養鍛煉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看了陜西神木縣掛職干部事件,又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干部掛職的是非與利弊。神木縣取消這67名只拿薪酬、不辦實事干部的掛職資格,為納稅人挽回經濟損失,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對吃空餉的掛職干部不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僅僅取消掛職資格,這樣的處理明顯偏輕,難以起到警示作用。
進一步說,掛職干部名不副實的問題并非神木一地獨有。由于干部掛職制度建設沒有同步跟進,念歪掛職干部“好經”的地方并不是個別。因此,完善干部掛職制度,規范掛職干部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首先,掛職干部派出單位與接收單位之間銜接管理存在制度空當。對于派出單位而言,人已經不在原單位,對掛職干部的管理難免粗疏。對掛職干部的考核評價除了依據其本人自我鑒定以外,往往只能根據掛職接收單位提供的評價來認定。對接收單位而言,由于考慮到干部掛職時間不長,一般也不愿給他們分配具體的工作。只要掛職干部不給單位添亂,接收單位對掛職干部的評價意見也不會差到哪里。
除了掛職干部不作為以外,掛職干部亂作為的事情也不在少數。某些中央、省市干部到基層或者企業掛職,基層官員掛職中央與省市,基本上就是招商引資、要資金要政策的代名詞。他們除了給地方與企業帶來先進工作思路、管理經驗以外,更重要的工作就是爭取政策、資金與項目。還有個別的掛職干部滋生了權力尋租與腐敗行為。國家行政學院龔維斌教授曾直言:“一些掛職干部徒有掛職的空名,成了拉關系、跑項目的聯絡員。”個別地方干部掛職中央部委更是成了“跑部錢進”,意在與中央部委攀關系的公關策略。這不僅歪曲了干部掛職的本意,還造成了新的社會不公與權力腐敗。
因此,透過神木掛職干部賦閑吃空餉的案例,檢視干部掛職制度的缺陷十分必要。一方面,要完善掛職干部制度設計,落實掛職干部管理的銜接問題。把干部掛職管理從文件上升到法規制度的層面,避免出現對掛職干部管理粗放、考核不嚴,掛職干部徒有虛名,賦閑在家吃空餉的情況;另一方面,干部掛職制度的意義也值得重新審視。干部掛職到底是為了培養鍛煉干部的能力,促進人員交流,交換思想、理念;還是為了鍍金增加資歷、分流富余人員,爭奪資金、項目、政策?亟待從制度與思想兩個層面正本清源。(檢察日報 葉祝頤)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中職生的追問 我們能答多少
下一篇: 做好“三保”工作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