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隰縣這塊紅色土地,從農村到縣城,從舊城到新區,氣勢恢宏的文化廣場、莊嚴凝重的晉西紀念館、充滿江南水韻的龍鳳潭公園、洋溢著自然氣息的梨博園……都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道清新的亮色,串起了全縣文化宣傳各項工作中的精彩記憶。
理論學習為轉型跨越提供保障
去年以來,隰縣堅持在探索創新中加強理論學習,在破解難題中深化理論研究,在豐富載體中抓好理論宣傳,圍繞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圍繞“五個年”、“六大工程”、“文化強縣”等重點課題,開展中心組成員和各單位領導“一人一課題”大調研活動;圍繞全委會暨經濟工作會、“兩會”和黨的十八大開展大型理論宣講,在全縣形成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宣傳遙相呼應的理論宣傳格局,真正把理論工作和實際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轉型跨越發展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輿論宣傳為轉型跨越鼓勁造勢
“經濟宣傳鼓聲陣陣,社會宣傳聲勢強大”是隰縣宣傳思想工作的顯著特點。在文化宣傳工作中,隰縣立足內宣鼓士氣、外宣樹形象,不斷增強宣傳實力,拓展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提升宣傳質量。圍繞中心工作,突出主題宣傳;圍繞樹立形象,加強對外宣傳;圍繞引導能力,打造媒體平臺;圍繞掌控輿論,完善引導機制。積極邀請國家、省、市等主流媒體來縣采訪,精心打造縣域“一報兩臺三網”媒體平臺,形成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媒體群和集“政務信息、新聞播報和民生咨詢”等為一體的隰縣門戶網站。縣委機關報《今日隰縣》、隰縣廣播電視臺《記者行動》《今日訪談》等報紙、欄目、雜志應用而生,成為及時傳遞時政信息,為經濟社會轉型跨越搖旗吶喊、鳴鑼開道的進軍號角。
在隰縣第二屆梨花節主題活動中,成功組織開展了記者采風、攝影比賽、象棋大師表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等20余項豐富多彩的活動,涉及“宣傳推介、風采展示、特產展銷、文藝匯演、采風創作、項目簽約”等內容。應邀前來采風的國家、省、市主流媒體、記者、攝影家和文學愛好者達100余名,并吸引了數萬名外地客商來隰縣踏春、賞花、旅游、經商、洽談合作。
文化建設為轉型跨越揚帆領航
如今,越來越多的隰縣人感受到的是環境美了、休閑娛樂場所多了、文化氛圍濃了。如果說發展變化中的新隰縣是一幅美麗的畫卷,那么隰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壯大恰似一朵朵燦爛的鮮花,沁人心脾、惹人心醉。
為了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該縣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投資3500萬元、造型精巧、規模宏大的隰州廣場、圖書館、文化館全面竣工;打造出“玉帶環州城、碧水映藍天”的20里水景生態文化走廊;建成布局精巧、充滿詩情畫意的水上樂園、袖珍公園和森林公園等10余處群眾活動休閑健身場所,結束了隰縣無群眾活動休閑健身場所的歷史,“佛教文化游、紅色革命游、綠色生態游”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古城文化游、生態休閑度假游、水上休閑游、革命傳統教育游和現代農業觀光游五大景區以獨特的優勢吸引著遠近游客;梨鄉名片中國梨博園初步顯現出“梨樹環繞,山水一色,景觀宜人,循環景通”的美景;民間文化研發中心、文化藝術團以及響鈴高蹺、八音會等20多個文化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民間文化產業發展格局。
精神文明建設為轉型跨越凝心聚力
隰縣在變,隰縣人的精神風貌也在變,轉型跨越中的隰縣精神文明建設喜結碩果,成為助推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的強勁精神動力。全國十佳道德模范孟佩杰和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司機來虎平“國”字號英模人物,讓隰縣譽滿全國,隰縣被譽為“孕育英模的熱土”。
為了讓英模的力量擎起隰縣精神文明的大旗,以豐富的載體推進精神文明的傳播,該縣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推進“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構筑全縣大干跨越的精神支撐。以晉西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紅軍東征毛澤東路居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從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事情抓起,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學習孟佩杰、來虎平,爭做文明和諧隰縣人”活動、“學雷鋒精神,樹文明新風”活動、“講誠信、樹新風、創文明”教育實踐系列活動和“清潔家園”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把精神文明的傳播滲透到經濟社會建設中,滲透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喚起了全縣人民群眾對家鄉的熱愛、對工作的摯愛、對環境的珍愛。
漫步在河東厚土,徜徉在隰州大地,感受的是變化的喜悅,品味的是文化的芳香。宣傳文化事業軟實力的增強,猶如花香滿園,滌蕩心胸,更為隰縣的轉型跨越奏響了雄渾的時代強音。通訊員 梁云云 張秀虹 張瑞強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