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民營企業來說,因為技術、資金、營銷能力、生產能力、產品單一的種種局限,在市場疲軟之時,就會風雨飄搖,存在著生存的輪回,更無法談到發展二字。歷經幾次金融危機之后,幸存下來的民營企業是否考慮過如何經營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危機之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戰略,做大做強固然是提高競爭力的最好辦法,但是此行之路非常艱難,何妨考慮做新做精,尋找市場中的“盲點”、市場中的縫隙,認清自己的劣勢,繞開大道走小道,因為創新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有人說,民營企業就像黃山上的松樹,在堅硬的巖峰中傲然生長,只要給點陽光就會燦爛無比,這一點說明民營企業生存能力強,善于在夾縫中爭得自己生存之地。可是更多的時候民營企業的決策者要明白自己不具備與大企業相抗衡的產品開發與技術革新能力、不能與大企業面對面的市場營銷競爭,你的人才庫永遠和大企業無法比擬。既然規模、資金和技術力量都有局限性,在確定經營方向時,就必須避大就小,不要追求全面鋪開,而是縫隙戰略,做強不做大。
偌大的市場,縫隙領域不在少數。在越來越細分的市場中,規模小一類產品大企業一般不會感興趣,小微企業如果能抓住某一細小目標市場,集中力量同樣可以創造出優勢。比如我市翼城縣的福泰閥門,在整體上來說是落后于大公司,但是局域閥門領域之內有著質量高、性能好,是大公司必選之品,從而獲得該產品研發的相對優勢,不起眼的閥門竟也漂洋過海遠銷國外。有了優勢,生存發展就不再是問題,還能通過地域的拓展不斷把生產做大,甚至把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成為出口小巨人。
時下,企業升級轉型炙手可熱,企業都在產品升級、探索如何獲取更多的利潤。大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往往是一種內部規模經濟,通過進行單一產品大批量的生產來降低成本,收取規模效益。而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當今市場需求日趨多樣化和個性化,作為小微企業因為規模小,何不發揮自己固有的靈活性,及時調整生產策略,一旦看準生產項目,就果斷作出決策,迅速制定詳細的生產計劃,抓緊組織生產,搶先拿出高質量的產品推向市場,搶奪自己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 宋榜娟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