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是山西省貧困面較大的地區之一,共有10個貧困縣,其中,大寧、永和、隰縣、吉縣、汾西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鄉寧、蒲縣、浮山、安澤、古縣為省級貧困縣。從2012年起,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覆蓋到全市17個縣(市、區),成為全省扶貧開發涉及縣最多的市。截至2013年底,全市貧困人口42.72萬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把扶貧開發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之舉來抓,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加大領導和投入力度,大力實施扶貧重點工程,使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多年來在全省名列前茅。
抓住發展機遇大力扶貧攻堅
一是抓住中央和省對貧困地區進行扶持的政策機遇。近年來,中央和省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新政策。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山西省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總體規劃》,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這些文件明確指出,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統籌力度,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在這些新政策的指引下,我市立足實際,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掀起了新一輪扶貧攻堅戰。三年來,我市共爭取各類扶貧資金9.3億元,解決貧困人口脫貧125532人,2013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2.8%,全市貧困狀況明顯改善。二是抓住建立精準扶貧機制機遇。精準扶貧就是要將扶貧開發方式由過去的“大水漫灌”轉變到“精準滴灌”。國務院扶貧辦將建檔立卡和信息化建設工作列為2014年扶貧開發重點工作,4月2日正式印發了《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4月22日的全省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啟動培訓會上,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我市今年的任務就是對全市42.72萬貧困人口、662個貧困村進行精準識別。全省啟動會后,我市迅速成立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領導組,并于5月12日召開了全市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啟動大會。各縣(市、區)相繼成立了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領導組,由政府分管領導負責主抓建檔立卡工作,并結合本地實際制訂了實施方案,全面鋪開。截至目前,全市市縣兩級1576支工作隊、5284名包村干部全程參與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共識別出貧困人口427187人、貧困村721個,計劃10月上旬完成數據錄入,確保全面完成我市承擔的全省精準扶貧網絡管理系統的各項目標任務。
三是抓住各級領導干部住村幫扶機遇。從2011年起,按照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市圍繞農民人均純收入翻番的目標,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各級干部深入包聯村,制定規劃,現場辦公,幫助增收。全市32名廳級領導、508名縣處級領導干部、369名鄉鎮黨政負責人、4375名科級干部走出機關,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項目,深入田間地頭,住在包聯農戶家中,為全市貧困村脫貧注入了巨大動力。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市(縣、鄉)三級包村領導干部累計住村5680天,開展幫扶活動2000余次,制定村級發展規劃2018個,新上幫扶項目1205個,累計投入幫扶資金0.87億元,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辦實事2100個,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實施六大工程確保扶貧成效
三年來,我們大力實施扶貧重點工程,帶動貧困農民增收,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事業有了較快發展。
一是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011年以來,我市先后在10個貧困縣和2個非貧困縣,對23610貧困人口實施了移民搬遷,省下達我市移民扶貧補助資金1.18億元。各有關縣主要采取了并村移入、新建村移入、城鎮安置和分散移民等多種移民方式,使移民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發展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真正達到了“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的。2014年省下達我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計劃7840人,截至目前,已開工1270戶,5238人,占計劃67%;已完成主體工程676戶、2888人,占計劃的37%。
二是實施片區開發工程。在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下,我市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把片區開發作為扶貧開發的主攻方向,先后在全市10個貧困縣大規模實施片區開發。三年來主要實施了汾西縣肉雞養殖、浮山縣設施蔬菜、鄉寧縣翅果油樹、大寧縣設施蔬菜大棚、永和縣蘋果、古縣核桃栽植、安澤有機玉米種植等產業項目,使我市貧困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步伐進一步加快。
三是實施整村推進工程。三年來,我市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151個,省下達扶貧資金8150萬元,覆蓋10個貧困縣,受益貧困人口9.8萬人。項目村新建日光溫室16座、蔬菜大棚110座,栽植核桃51139畝、紅棗10500畝、水果25113畝;種植露天蔬菜1200畝、馬鈴薯5600畝、中藥材7307.1畝;養牛286頭、養羊4514只、養豬5256頭、雞22800只。新建村內道路57公里、田間道路453.05公里;基本農田建設及改造2932.5畝。2014年省共下達我市29個整村推進項目村,目前項目已全面開工。
四是實施勞動力培訓轉移工程。我們采取“多形式培訓、多渠道轉移”的有效措施,大力開展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確定了14個勞動力轉移扶貧培訓基地,創辦了計算機、汽車維修、財務會計、酒店管理、美容美發、家政服務等20多個專業,三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400余期,培訓學員1.74萬人,實現轉移就業1.5萬人,增加農民收入約2億元,有效拓寬了貧困農民的增收渠道,為貧困地區農民群眾脫貧致富達小康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是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教育扶貧是對考入大中專學校、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的農村困難家庭學生,通過扶貧助學使他們完成學業、提高致富本領,從而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的一項扶貧新舉措。2011年以來,我市資助10個貧困縣的貧困高中生和貧困大學生共3258人。其中,資助貧困高中1817人,貧困大學生1441人。有效解決了貧困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入學經濟困難。
六是實施社會扶貧工程。我市的社會扶貧工作目前主要由三個社會扶貧群團來開展。市扶貧協會2012年5月29日召開了第二屆會員代表會議,通過了《扶貧協會章程》,選舉了新一屆領導班子組成人員。在市扶貧協會的大力倡導下,市縣兩級扶貧部門嚴格按照有關程序,從我市17個縣(市、區)認真篩選出100名貧困大學生,臨汾河南商會的企業家給予每名貧困大學生5000元的資助。2012年8月27日舉行了臨汾市資助百名貧困大學生順利入學捐贈儀式。市老促會在全市17個縣(市、區)開展了“百千萬”幫扶活動,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市扶貧基金會主要以扶貧互助社為主體,開展扶貧基金互助工作。
創新扶貧舉措打造亮點工程
在扶貧開發的實踐中,我市始終超前謀劃,創新舉措,積極培育打造特色亮點扶貧工程,使扶貧開發工作實現新突破。
一是精心打造呂梁山百萬畝山地有機蘋果產業化項目。去年以來,我市和陜西省榆林市共同籌劃打造了“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百萬畝山地有機蘋果產業化項目”。為了推動項目實施,2013年10月10日—11日,中國(吉縣)呂梁山特困地區有機蘋果產業啟動大會在我市吉縣召開。大會以“打造有機蘋果基地、推動產業連片扶貧”為活動主題,根據“會議搭平臺,有機樹品牌,論壇謀發展,展會孕商機”的活動思路,舉辦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啟動了呂梁山特困地區山地有機蘋果產業開發項目,在全國14大片區中率先實現了產業項目的跨省協作。目前項目實施有序推進,進展順利。我市呂梁山片區5個國定貧困縣蘋果面積由2012年底的48萬畝增加到55.7萬畝,有機蘋果(含轉換期)面積已由不足1000畝發展到3萬畝以上,果農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是著力實施貧困村發展扶貧互助資金。我市開展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工作以來,以點帶面,典型引路,逐漸成為我市扶貧開發工作的又一亮點工程,成為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截至目前已有10個貧困縣、54個鄉鎮、223個貧困村開展了扶貧互助資金工作,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811.66萬元,社員交納互助資金380.31萬元。入社農戶1.36萬戶,其中貧困戶8594戶。累計發放借款4781.47萬元,歸還4216.83萬元,到期回收率98%。互助資金這種扶貧形式,有效緩解了我市貧困村生產發展資金短缺問題,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為這些村今后的長遠發展留下了永久的“鄉村銀行”。
三是大力實施“溫暖工程”?!皽嘏こ叹蜆I助學計劃”是由中華職業教育社和中國教育學會共同發起,旨在動員企業和高校資助欠發達地區的高中畢業生,通過工學一體化模式得到成長和發展的公益項目。2011年以來,我市大力實施“扶貧溫暖工程”,共有500余名貧困學生赴北京、山東、河北學習就業,為貧困家庭學子開辟了一條就業、就學的光明大道,實現了“燈亮一盞,光灑一片”、“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四是扎實推進外資扶貧項目。我市 外資扶貧項 目主要有四個: (1)亞行貸款河川農 業綜合開發項目一期項 目涉及8個縣市區(侯馬、襄 汾、洪洞、臨汾開發區、大寧、永 和、隰縣、汾西),總投資4.35億元, 其中申請亞行貸款折合人民幣2.04 億元。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完成基本 投資2.33億元,完成工程總量的77%。亞 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二期)項目已申報。 (2)奧地利政府貸款建設臨汾市小型灌溉與 監測示范項目。項目貸款總額750萬歐元,涉 及4個項目縣:鄉寧、隰縣、浮山、翼城。目前項 目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3)0—3歲兒童早期綜 合發展項目。項目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投資500 萬人民幣(由保時捷公司資助),為0-3歲最貧困 弱勢兒童在營養包、衛生服務、兒童保護、早期 刺激等方面提供救助,促進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綜 合發展。我市汾西縣被確定為試點項目縣之一, 篩選20個貧困村為試點村,建設4個重點項目中 心。(4)太陽能發電扶貧試點項目。項目規劃在臨 汾市10個縣(市、區)中選取700個貧困村,利用 2135畝閑置山坡地,用5年時間,建設700座裝機 容量為100KW的光伏發電站。今年計劃實施30個 項目試點村的建設工作,目前已完成大寧縣而吉 村試點建設,正在建設浮山縣趙家垣村的試點。 項目申請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工作正在進行。
當前,我市和全國、全省一樣,扶貧開發已經從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近年來我市貧困地區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制約今后發展的主要瓶頸,扶貧開發的任務仍然非常艱巨。我市將緊緊抓住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機遇,發揚苦干、實干、大干的拼搏精神,做好各項工作,全力以赴推動我市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走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記者 劉靜 范韶華
新時期扶貧開發政策、措施、主要工作及重點項目
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扶貧開發新機制。一般來說,精準扶貧是相對于粗放扶貧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貧困程度越深扶持力度就越大。
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戶和貧困村有效識別出來,并建檔立卡。
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和貧困村,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訂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易地扶貧搬遷
易地扶貧搬遷是指針對一些地處偏遠、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基礎和公用設施建設滯后、本地缺少可開發利用資源等缺乏基本生存條件且不足300人的山莊窩鋪的貧困人口,采取城鎮安置、建設移民新村、小村并大村、分散遷移等多種形式遷移安置貧困人口,并協調配套搬遷人口的生產生活設施,達到“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
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為:經扶貧開發建檔立卡識別的,戶籍人口在300人以下、實際居住人口不足一半、農戶自愿,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貧困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地理環境惡劣,土地匱乏、貧瘠,環境承載能力不足,不適合發展生產和生活居住的;2、地處偏遠,易發洪澇、地質等自然災害,地方病較重,影響和制約群眾脫貧致富的;3、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滯后,存在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結婚難問題的;4、本地缺少可開發利用資源,產業發展受限,采取常規扶貧手段難以脫貧的。
片區開發
我省有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兩大連片特困地區的21個縣位列其中。國家將這些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實施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工程,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幫助這些地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扶持貧困群眾增加收入和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片區開發的政策: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主要投向國家確定的連片特困地區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村,其中新增部分主要用于連片特困地區。除專項扶貧資金外,中央和省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這些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各地根據自身實際還可在金融、稅收、投資、產業、土地、生態補償、社會幫扶等方面,對片區開發實施優惠政策。
領導干部包村增收活動
包村聯戶范圍:市級四套班子領導,納入市年度目標責任制考 核的78個市 直單位主要負 責同志,縣(市、區) 四套班子領導干部,縣 直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鄉 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
包村聯戶對象:市級四套班子領導,納入市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的82個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原則上在1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左右的貧困村中選擇包扶對象,每人包扶1個行政村,包聯1至2個貧困戶。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的市四套大班子領導干部、縣(市、區)四大班子領導干部,縣直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在各自區域內選擇包扶貧困村;沒有扶貧開發任務的,包扶本地區最困難的村或收入水平低的村。
定點扶貧
定點扶貧工作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6年開始至今,定點扶貧工作已歷時2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各有關方面大力支持和定點扶貧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定點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依然較多,脫貧致富難度增大,定點扶貧工作面臨的任務還相當繁重。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不懈地消除貧困現象,必須進一步做好定點扶貧工作。
社會扶貧
扶貧開發工作主要有三種模式:專業扶貧、社會扶貧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是一個主要方面。近年來,我市社會扶貧分別由市扶貧協會、市老促會和市扶貧基金會三個社會扶貧群團來開展,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扶貧溫暖工程就業助學計劃,由臨汾市扶貧辦聯合北京中華職教社共同開展實施的溫暖工程就業助學計劃,是一項為解決城鄉家庭子女高中(中專、技校、職高)畢業后,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繼續升學,不得不走向社會自謀職業時,幫助他們免費找工作和免費上大學的公益項目,學生通過“工學一體化”學習模式取得北京師范大學成人網絡教育工商管理專業???、本科文憑。這項活動自2011年在我市實施以來,已使我市500多名學生在穩定就業的同時,得到了企業的資助,實現了大學繼續教育的夢想,使他們既學到了工作技能,也學到了社會經驗,還拿到了大學文憑,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和家長的好評。二是扶貧亮化工程,解決村民夜間出行問題。三是扶貧暖浴工程,解決貧困地區農民洗澡問題。
整村推進
整村推進就是以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為對象,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以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為目標,整合資源、科學規劃、集中投入、規范運作、分批實施、逐村驗收的扶貧開發工作方式。整村推進又叫“群眾參與整村推進”,以調動群眾廣泛參與為主要特征。
選擇項目村要具備以下條件:1、“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后,未列入片區開發項目規劃及“十二五”移民搬遷規劃的村;2、兩年內能整合部門資金、群眾自籌資金達到100萬元以上的村;3、貧困發生率較高的村;4、有實施整村推進的迫切愿望和積極性的村;5、村級班子有較強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有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
互助資金
我市從2007年在5個國定貧困縣15個貧困村開始進行互助資金試點工作以來,到目前已覆蓋10個貧困縣,54個鄉鎮、253個貧困村。其中:中央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資的試點村74個;省級投資的試點村23個;臨汾市從整村推進項目中切出資金進行互助資金工作試點的村158個。按照公推直選的辦法,選舉出熱心公益事業、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3位村民擔任本村互助資金社管理人員。選舉出辦事公道、責任心強的2至3位村民擔任監事會成員,負責監督資金的運行。用政府扶貧資金作引子,把農戶的資金聚積起來,按每股1000元計算,農戶享受國家資金贈股時,必須付帶一定數量的自有資金進行入股。
勞動力培訓轉移
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轉移也稱“雨露計劃”,是針對貧困縣年滿18周歲到45周歲的具有自主行為能力的貧困人口,主要培訓對象是瞄準貧困家庭中的“兩后生”(即初中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通過培訓基地組織對其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地區青壯年農民轉移就業、自主創業的一種扶貧形式。培訓基地培訓一名學員,國家補貼500元現金給培訓基地。
教育扶貧
教育扶貧是對考入大中專學校、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的農村困難家庭學生,通過扶貧助學使他們完成學業、提高致富本領,從而帶動更多的人脫貧致富的一項扶貧新舉措。我市共5個國定貧困縣和5個省定貧困縣,每年資助貧困大學生600余人。采取學生自愿原則,擇優錄取方式進行資助。每資助一名大學生補助5000元現金。貧困高中生資助2400元現金,分三年資助,每年資助800元。
科技扶貧
科技扶貧是針對貧困地區農民需要,大規模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訓,廣泛提高貧困農民接受和應用技術的能力。從2006年起,我市主要圍繞“片區開發、整村推進、移民搬遷、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等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對“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和扶貧低保戶,扶貧專干和扶貧項目涉及人員進行先進實用科學技術培訓。
金融扶貧
針對貧困地區不同經營主體的融資特點,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方法,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金融機構加大對貧困地區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有效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以信用促融資,做實做細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并積極推進農 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工作。同時創新農業保險險種,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投保農戶的合法權益,構建貧困地區風險保障網絡。
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貸款貼息
我省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貸款貼息,主要分為三大類,國家扶貧龍頭企業、百企千村企業、特色農產品產業支撐項目。所列項目分布在我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永和縣、大寧縣、吉縣、隰縣、蒲縣、鄉寧縣、汾西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項目范圍以畜禽、糧油、果蔬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以設施農業、畜牧業、中藥材、林業和水產業等為主的特色種植養殖基地項目;以開發貧困地區優勢資源為主的旅游、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以吸納貧困地區勞動力務工就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以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項目和結對幫扶貧困村增收致富項目。貼息期限為一年。貼息利率在貼息期內,按年利率3%的標準執行。
亞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
項目涉及侯馬、襄汾、洪洞、大寧、永和、汾西、隰縣、臨汾經濟技術開發區8個縣(市、區),建設基本投資總任務3.37億元,其中利用亞行貸款1.89億元,政府配套5089.64萬元,農戶自籌9698.75萬元。項目建設期5年從2010年開始,到2015年結束。
項目涉及(一)良種養殖業基地建設:養豬993戶、養羊1556戶、育肥牛265戶、肉雞養殖186戶;(二)農業種植基地建設:核桃栽植7850畝、紅棗栽植3500畝,蘋果栽植4500畝,酥梨栽植4025畝,蘆筍種植1630畝。(三)節水設施農業基地建設:建設日光溫室大棚1021座,節水蓮菜設施2405畝,拱棚建設200座。(四)永和縣紅棗烤房200座。
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建設
小型生態灌溉與監示范工程項目
臨汾市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建設小型生態灌溉與監測示范工程項目,項目主要建設地點在臨汾市堯都區建示范點,翼城縣、隰縣、鄉寧縣、浮山縣四縣為項目主要實施地點。項目主要從奧地利引進滴灌、卷盤式節水灌溉設備以及農耕機械設備,同時配套國產監測等設備和材料,依托北京天地綠園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土壤健康之國家專利技術,構建土壤生物鏈的監測與評估系統,土壤生態修復(土壤生態修復主要以生物營養制劑,該制劑專利名稱為“生物學營養制劑-T”)以及培訓系統。項目主要建設內容:1、小型農田生態灌溉工程、2、土壤健康生態測實驗室、3、土壤健康農業生物技術培訓推廣體系的建設。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0-3歲兒童
早期綜合發展試點項目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0-3歲兒童早期綜合發展試點項目。該項目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投資500萬人民幣(由保時捷公司資助),為0-3歲最貧困弱勢兒童在營養包、衛生服務、兒童保護、早期刺激等方面提供救助,促進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我市汾西縣被確定為試點項目縣,篩選20個貧困村為試點村,建設4個重點項目中心,項目實施期為三年。汾西縣已于2013年5月份制定完成項目實施規劃方案,8月項目式啟動,目前項目正在平穩運行。
精準扶貧光伏發電項目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開發式扶貧戰略部署,實現扶貧工作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結合臨汾貧困地實際情況,在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規劃設計了臨汾精準扶貧光伏發電項目。項目規劃總投資10.4億元,計劃用7年時間,以貧困戶為目標,為全市10000戶特困戶每戶建設3KW的光伏發電站;以貧困村為目標,在全市1000個貧困村建設1000個裝機容量為100KW光伏發電站。項目建成后裝機總容量為130MW。項目收益優先償還項目建設投資,剩余部分建立扶貧基金,按照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確定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分別進行幫扶,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呂梁山百萬畝山地有機蘋果項目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呂梁山片區區城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在國務院扶貧辦和山西陜西兩省扶貧辦的指導下,山西省臨汾市和陜西省榆林市共同籌劃確定了“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百萬畝山地有機蘋果產業化項目”并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實施。項目以山西省臨汾市的吉縣、隰縣、大寧、永和、汾西五縣和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綏德、米脂、清澗四縣為項目實施地,規模為建設100萬畝山地有機蘋果生產基地(其中臨汾市60萬畝、榆林市40萬畝),建設吉縣、隰縣、米脂三大有機蘋果物流交易示范園區,建設山地有機蘋果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一批有機蘋果生產、加工、貯藏的配套企業,總投資84.89億元。實施項目的目的是要從提高蘋果品質入手,做高端、做精品,打開高端消費市場,提高整個產業的收益。預計項目建成后,項目區域內鮮果年銷售總收入逾百億元,農民年銷售山地有機蘋果增收83.47億元、年人均純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