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妻子下肢癱瘓后,家里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我身上。我覺得這么多的事全都放到我身上,人過的實在沒有啥意思,心里好難受。沒想到縣上的領導沒有忘記咱,經常來慰問,給咱解決難題,現在又出臺了救助殘疾人的好政策,我心里感激啊,我一定要管好這個家庭,把女兒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好好報答黨和政府給咱的幫助和照顧。”隰縣午城鎮杜家村農民馮雙生高興地對筆者說。
今年以來,山城隰縣出臺了《貧困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政策》,對特殊人群實行生活救助。該政策規定,未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持有國家殘疾人證、殘疾等級在二級以上(含二級)的重度殘疾人均可享受此次特惠的救助政策。主要內容:一是凡隰縣籍未享受低保待遇的城鄉重度殘疾人每人每月按210元的標準救助;二是農村重度殘疾人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但達不到210元的,按缺額補足。此舉將惠及全縣近千個殘疾人家庭。
馮雙生是該政策的首批受益者。他們一家4口有3個殘疾人,其中兩個重度殘疾人。這次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政策的出臺,馮雙生的妻子和弟弟成了受益者,他們分別享受到了210元的全額補助和幾十元的差額補足。
近年來,隰縣從解決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緊緊圍繞殘疾人康復、教育、勞動就業、扶貧解困、維權、基層組織建設等重點業務工作,著力構建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殘疾人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基層組織建設上,該縣成立了殘疾人工作委員會,縣、鄉﹙鎮﹚、村(社區)和殘疾人集中的企事業單位建立起了基層殘聯組織。縣里出臺了《關于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強殘疾人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讓殘疾人逐步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按照規定,重度殘疾人養老保險個人上繳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繳;殘疾人醫療保險實現了全覆蓋;“三無”殘疾人落實了五保供養政策;殘疾人9類康復項目能夠享受醫療報銷。此外,還啟動了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設項目,首個民辦殘疾人托養機構在千家莊掛牌并投入運營。
為有效推進殘疾人康復服務,該縣把此項工作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衛生改革,在全縣形成了政府主導、殘聯協調、部門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殘疾人社區康復工作運行機制,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殘疾人社區康復組織管理網絡、技術指導網絡和康復服務網絡。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600余人,貧困精神病患者免費服藥和住院治療20人,腦癱兒童康復和兒麻患者肢體矯治78人,培訓低視力兒童、聾兒、智殘兒童家長193人次,為殘疾人免費配置輪椅、拐杖等各類輔助器具2000余件,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服務率達到了90%以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該縣高度重視殘疾少兒教育工作,多舉措鞏固和提升殘疾少兒義務教育入學率和教育普及程度,基本上形成了以隨班就讀為主體、轉介到特殊教育學校和以其他教育方式為補充的殘疾人教育新格局。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85%以上,資助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殘疾大學生27人。
廣開就業門路,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地促進殘疾人就業,是該縣殘疾人勞動就業的一大亮點。他們先后舉辦電腦、按摩、攝影、美容美發等15期培訓班,培訓200余人。在農村舉辦10期種植和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1200人次;求職登記30人,失業登記6人,分散按比例就業及推薦就業68人。扶持殘疾人創業81戶。全縣涌現了一大批殘疾人個體創業的典型,如劉國平開辦的殘疾人文化產業專業合作社、王建新創辦的新開野生食品公司等等,充分發揮了示范和典型引路作用。
與此同時,該縣扎實有效開展扶貧助殘和文化助殘工作。在扶貧助殘上,落實殘疾人康復扶貧貸款貼息52戶、20余萬元,在8個鄉鎮扶持69戶殘困戶發展加工業、養殖業、種植業,38戶殘疾人家庭實現了脫貧目標。實施“陽光安居工程”,有效改善了286戶殘疾人家庭的居住條件。12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實施了“陽光家園計劃”。259名下肢殘疾人得到了燃油補助。文化助殘方面,在臨汾市首家成立了隰縣殘疾人體育指導中心、殘疾人集善愛心書屋和殘疾人藝術指導中心”,300余名殘疾人受益。
該縣先后被國務院殘工委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連續四年被省政府殘工委評為“全省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殘疾人工作者隊伍進一步壯大,基層工作日趨活躍,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經驗在全市進行了交流,縣、鄉、村三級殘疾人工作者有12人獲得省、市表彰。通訊員 張瑞強 馬樂
責任編輯:高卓然
上一篇: 走在陽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