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果產業是隰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該縣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切實打響“金梨之鄉”品牌,靠培育骨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制定并認真貫徹落實《關于實施梨果富民強縣戰略、加快果樹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集中連片、擴大規模、查缺補漏、消滅空白,每年新發展優質梨果1萬畝,大改形2萬畝,努力擴大梨果產業規模,打響“金梨之鄉”品牌。同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加強果農培訓,通過開展“百場萬人大培訓”活動,全縣科技培訓100場以上,培訓果農萬人以上,以此推廣運用各種先進技術,提高管理水平。他們還加快綠色果品生產基地、無公害綠色果品認證和品牌注冊工作,真正培育全省叫得響、國內有市場的名牌產品,靠品牌促發展,靠品牌闖市場,靠品牌增效益。該縣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重點發展10個專業示范村、30個專業示范園建設。與此同時,該縣進一步提高糧食、瓜菜、土豆、畜牧、烤煙等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提高果品轉化增值能力,該縣不斷做大“農”字號龍頭企業,靠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他們按照“圍繞產業辦企業、辦好企業促發展”的思路,通過政策、資金、環境全方位服務,集中扶持天天飲料、西山果品交易中心、午城釀酒等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擴大企業規模,拉長“梨果—果汁”、“糧食—釀酒”、“土豆—淀粉”三個產業鏈條,加快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目前,天天飲料2.5萬噸濃縮果汁生產線和年儲存能力達1萬噸的果品儲藏庫已經建成。在果品銷售體系建設中,通過加強產地市場建設、拓展果品外銷市場、 培育果品營銷主體,不斷組建果品外銷窗口,設立銷售網點,發展農民果樹合作組織。目前,農民經紀人隊伍達2000余人,初步形成了“產、加、銷”的產業化格局,確保農產品產得多、銷得出、賣得好,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靠改善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隰縣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在認真抓好去年8個重點村的配套完善工作的基礎上,對新確定的重點推進村,以“四化四改”、“六通”、“六個一”為抓手,整合資金,加大投入,真正建成樣板村、示范村,努力打造新農村連片建設區。截至目前,該縣全年共硬化巷道24.9公里;村莊綠化共栽植各類樹木19700株;土墻改磚墻3400米;投資70萬元解決了困擾黃土村老百姓多年的吃水問題;5個村已建起了文化科技活動室、衛生所和便民連鎖店;7個村建起了健身場所,有了標準化小學。同時該縣認真實施移民搬遷和整村推進工程、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沼氣建 設、改廁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城鄉低壓電網改造等18項農業重點項目工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目前,該縣共改造衛生廁所累計6000座,占農村常住戶的近半數;沼氣新增用戶2125戶,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其他各項工程健康運行。
全面落實惠農政策,靠機制增加農民收入。該縣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機制,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林權制度改革、家電下鄉等利民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他們還開展機關下鄉扶貧活動,市縣兩級下鄉工作隊員堅持“六個結合”,即下鄉工作與新農村工作相結合、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的問題相結合、與激發農村活力相結合、與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相結合,扎根農村一線,真正為“三農”工作解難題、辦實事。把下鄉工作隊變成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隊,變成了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幫助農民致富的戰斗隊。
隰縣現代農業的發展,逐步使該縣形成農業主導產業多元化、規?;母窬?,把該縣建設成為全省果業強縣和優質果品生產基地縣,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拓寬了渠道。(通訊員 史勇輝 馬耀平 王紅)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