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一直以“堯都”蜚聲海內外,其實這兒也曾經是后漢皇帝劉淵建都的地方。在《堯都滄桑》一書中記載:金殿鎮周圍北至澗河,南至壇地,東至汾河,西至蘇村,這萬余畝土地都在古城之中。難怪人們鋤田挖渠,不時會挖出帶有花紋的碎磚瓦礫。在這樣一個寬闊的范圍內建造的故都,的確是氣宇不凡,華蓋巍然。然而,這樣一座巍峨的城池,僅僅存留了十多個春秋,很快就夷為平地,化為一片廢墟。真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是匈奴族人,字元海。祖父曾幫東漢討伐黃巾軍,因而趁機定居黃河流域。劉淵在漢地長大,幼時就學習儒家文化。其父劉豹奉請上黨崔游為其老師。在崔游嚴格教育下,他習讀了《詩經》《易》《尚書》及《孫子兵法》等漢書。劉淵在攻讀儒家文化的同時,繼續練習匈奴人的騎射搏擊之術,逐漸成長為一名胸有韜略,柔中有剛的文武全才。劉淵在父親死后接掌其部屬,直至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并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后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謚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劉淵去世,繼位的是太子劉和。劉和聽信奸臣挑撥,想除掉手里有兵權的劉聰,結果劉和皇帝被劉聰誅殺。在血雨腥風中,劉聰登上了皇位。劉聰死后,劉粲繼位,靳準圖謀篡位,殺了劉粲不說,還把劉室的男男女女不分老幼全部殺死在東市,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后來,劉曜登位,和石勒發兵討伐靳準,又是一場血腥的戰爭。靳準被自己的左、右車騎將軍結果了性命,石勒攻進城后竟然一把火燒毀了劉淵的金鑾寶殿。
劉淵是漢化的匈奴貴族后裔,他在西晉日趨衰敗、各地流民紛紛起義反晉的浪潮中,趁勢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漢國政權。漢國政權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從少數民族對漢人的長期統治過程中,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這正是:容儀機鑒無以加,文武長才成帝業;大浪淘盡英雄事,湯湯流出不復回。 錫剛
責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