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冬時節,從洪洞縣城沿著旅游路一路行駛,整潔的村道映襯著藍天白云,霍泉水順流而下,進入洪洞縣廣勝寺鎮柴村,村口的“尋魚柴村”農家樂格外醒目,停車場里,許多來自外地的車輛有序停放。院內的陽光房、土炕房等包間潔凈亮堂。“老板,上魚!”廚房里忙得熱火朝天。灶臺前,廚師切絲片片、翻鍋顛勺。主廚段紅飛張羅著上菜,“剛從魚塘里撈出來的魚,掌握好火候,才能鎖住新鮮口感。”
從農家樂往西走300米,便到了柴村“虹鱒魚、中華鱘養殖項目”基地,近萬平方米的魚塘躍入眼簾,養殖池里流水潺潺,魚兒歡快地游著。站在養殖池中央,魚塘技術管理負責人李高斌高高拋撒了一把魚食,魚兒匯聚成群爭搶進食。
“柴村獨有的自然優勢非常適合發展冷水魚養殖項目。冷水魚養殖對水的要求比較高,而柴村正好有天然的霍泉水,水溫也恰好合適。再加上周圍寬闊的高速公路,為后續銷售提供了極大便利。”做了十余年冷水魚養殖的李高斌坦言,他很看好柴村的“虹鱒魚、中華鱘養殖項目”,“去年以來,常常有外地的客商來基地考察項目、洽談合作,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養殖池里的虹鱒魚游來游去,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工作人員勤勞的身影……“人勤地生寶”的場景令柴村村委委員郭永秀看得出神,“2022年,經村集體決定投資建設了柴村‘虹鱒魚、中華鱘養殖項目’基地,有養殖池32個,年投放魚苗12萬尾。”她笑著說,“多虧了廣勝寺鎮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協調,幫我們辦理了用地、用水等手續,還向上級部門爭取了集體經濟扶持資金,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的順利解決讓柴村的漁業項目順利推進,但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2022年8月的一場大雨使得水道里水量激增,再加上管理上的一些疏忽,導致了魚塘全“魚”覆沒。談起這件事,柴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月平坦言:“當時非常發愁,但愁不能解決問題,鄉村振興,產業是根本,硬著頭皮也得把村里的產業搞紅火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是就業基礎,就業是產業的保障。”郭永秀說。“虹鱒魚、中華鱘養殖項目”和“尋魚柴村”農家樂依靠全域旅游的助推,農家樂旺季常常爆滿,直接帶動了本村及周邊村的村民就業。
原先在外地工作的段紅飛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家附近工作,圖的就是穩穩的幸福感,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還能為家鄉的發展添一份力。”
家門口就業,為小康生活鋪上了暖心底色,但這還遠遠沒有達到高月平的目標,在他的鄉村振興藍圖里,還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正在緩緩展開。
“接下來,我們要建設柴村旅游特色小鎮,繼續助推鄉村振興,讓農村成為大家愿意回來就業的家鄉,而不僅僅是逢年過節回家看看的故鄉。”高月平說,“隨著全市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我們的產業受到了更多外地客商的關注。目前,我們已建成集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下一步,將繼續發展冷水魚深加工、冷鏈物流、鱘魚孵化等項目,進一步挖掘本土資源,深耕特色產業,讓柴村的產業名聲更響,繪就美麗鄉村新圖景!”
記者 劉靜 任超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