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的民生觀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生觀”的直接思想來源
馬克思主義者非常重視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為人民謀利益的重要手段。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視的是人,最關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為自己理論的重要基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要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就必須高度關注民生,重視民生問題的解決,這就要處理好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創造了豐富的生活資料,使人民群眾在基本滿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發展。但民生問題的解決不能簡單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就是說,民生問題的解決還離不開完善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從總體上看,民生的改善,既取決于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也取決于合理進步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也就是說,改善民生問題,必須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努力促進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完善。也就是恩格斯所說“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眾所周知,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集中在唯物史觀,這固然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當時進步人士的影響相關,更是因為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苦難深重的中國使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尋找“中國向何處去”時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中看到了曙光。馬克思主義的民生觀也自然成為中國共產黨民生觀的直接思想來源。
二、孫中山先生的民生觀及其對中國共產黨人“民生觀”的影響
但我們應當看到孫中山的思想對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而言有著直接的借鑒意義。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不盡相同,但卻面臨著相同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為著民族獨立、強國富民的目標,舉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大旗并在抗日戰爭中發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繼續孫先生未竟的事業。孫中山的民生觀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以深刻的啟迪,毛澤東關于民生方面的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就有孫中山提出的許多理論和思想,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提出的“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理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生觀”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把加快推進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出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著力改善民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改善民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至此,中國共產黨人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生觀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單孝虹/四川省社科院毛澤東思想研究所)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什么叫積極心態
下一篇: 關于發展非煤產業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