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焦玉龍)近日,來自國家中藥材監測中心、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山西財經大學、省中藥材監測中心和著名制藥企業的各路專家云集襄汾,與當地中藥材種植、加工、收購、銷售大戶,企業代表和黨委、政府有關負責人,共同探討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走向在哪里?如何打造襄汾中藥材品牌?……一連串的疑問,一節節精彩的講座,讓在座的藥農、購銷戶豁然開朗,群情激昂。
襄汾縣中藥材產業從1981年春,元老創始級人物高有倉從河南溫縣購回地黃種子50千克,在自家的1畝自留地開始試種,歷經30余年發展,目前,已形成以生地為主,附帶經營丹參、黃芩、柴胡、白芍等多種中藥材的產業發展格局,年銷售生地2萬噸,銷售量占到全國三分之二,年總銷售額達3個億,其他藥材5000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以生地為主的中藥材集散地。
然而,小而散,粗而不精,無序競爭,相互打壓,管理粗放的現狀受到了市場的無情沖擊,讓人們一次次的警醒。產業提質升級,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打造襄汾中藥材特色產業品牌成為廣泛共識。
為此,該縣充分利用和發揮國家、省、縣三級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和技術服務中心專家智能庫的作用,邀請國內著名中藥材行業專家歷時一年多,對該縣進行多次深入調研考察,結合全國中藥材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科學準確定位中藥材的發展,以求找到答案。
“不僅要低頭拉車,而且要抬頭看路。以前只知道種藥、收藥、烤藥、賣藥。沒想到還有什么中國藥典、重金屬含量、二氧化硫含量、農藥殘留、無害化生產、種植環境污染這些指標,以后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這些事。”研討還沒結束,兩位藥農便私下議論起來。
“藥材好,藥才好。電視廣告上經常看到這句話。今天,聽了專家講述才知道其中的真正含義。”在外地承包土地種植生地多年的一位種植大戶對今后的種植已經在心頭開始盤算了起來。
“研討讓我們看到了危機,也知道了優勢。我們要對現有廠房設施嚴格按照GMP標準進行改造建設,并邀請專家對產品進行VI品牌設計,注冊商標,做好做精,當好這個表率。”前期參加調研,已經多次和專家座談,并經常外出考察取經的高有倉、高新建已經躍躍欲試。
“思想的解放是啟動閥。我們就是要在服務、引導、監管上下工夫。現在的關鍵就是要讓廣大的藥農更加充分地認識市場,更加主動地融入市場,敢于同市場對接。群眾思想上有了充分地認識,行動上迸發的活力將是無窮的,像這樣的研討以后還要不斷地做”。中藥材主營鎮、南賈鎮黨委書記臧俊民說。
方向已經指明,信心更加強勁,落實要靠行動。襄汾中藥材產業正在市場的決定下,群眾的改革創新下,黨委、政府的全力服務下突圍,尋求一片屬于自己的更加廣闊的天地,迎接新的春天到來。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存史育人志不休
下一篇: 襄汾:新農合參合人數達40余萬